深圳新聞網2023年9月10日訊 (記者 何亞南)從喀什市中心區出發,沿著314國道行駛約20公里,就能到達疏附縣深塔中學,這是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縣”)目前唯一一所涵蓋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學。由于塔縣平均海拔4000米,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為解決當地塔吉克族學生上學難的問題,2018年,深圳援疆資金支援塔縣教育部門選址在地勢平緩,環境相對好的疏附縣辦學。
深塔中學。
為了讓深塔中學的學生們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機會,自深圳對口幫扶以來,一批批教師不遠萬里,全情投入,為當地教育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積極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展現出新時代深圳教育工作者服務國家戰略的風采。
在我國第3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深圳新聞網記者隨深圳市記協采訪團走進深塔中學,實地采訪當地援疆教師。今天,讓我們一起認識他們,聽他們講述援疆的心得與感悟。
深塔中學。(何亞南/攝)
(一)深圳援疆教師周平:拿粉筆守邊疆,比鋼槍更重要
“在戰爭時期,拿著鋼槍守邊疆很重要,而在和平時期,尤其是在新疆這個地方,拿粉筆守邊疆,比鋼槍更重要。”周平說。
周平是一名來自龍崗區六約學校教師,深圳市首批“萬人支教”援疆教師,2018年8月首次入疆,先后擔任喀什市第十八小學語文教師,主持喀什八小語文名師工作室,并協助喀什市教師進修學校和市教研室開設主講教師培訓課程。2020年3月,他肩負使命二次援疆,三年援疆期滿后,2023年2月,他選擇了“續援”,來到深塔中學擔任掛職副校長一職。
“我認為自己就是‘天選’的援疆教師。”談起四度援疆的體會,周平臉上滿是笑意,稱當地的條件并沒有想象中的艱苦,反而自身感覺非常好。“我想在職業生涯的后期,按照個人職業認知和向往,去干些我覺得很有意義的事情。如果可以,我想干到退休。”
來疆為什么?在疆干什么?離疆留什么?這幾乎是所有援疆老師都會思考的問題,對周平來說也不例外。在他眼中,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站在講臺,就是一股力量。“一個漢族人用普通話教學,進行推普的交流,這就是根本任務。”
“沒有語言的認同,哪有文化的認同。”在新疆,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莊,群眾往往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交流。周平堅持認為,“每個教師首先是語文教師,做好普通話語言推廣。”
然而,推廣普通話是一個持續、長久的過程。
周平陷入回憶,他說,一開始踏上喀什這片土地,聽到這里的孩子們講起普通話來帶著一股“羊肉串”“皮牙子”味道,這讓他意識到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性。“在深圳,我用普通話教語文似乎是輕松平常的事情,顯得沒有那么特殊,但是在南疆、在喀什,在需要推廣國家通用語言的區域,教授普通話對于促進民族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快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提高文化程度,鞏固邊疆,都意義深遠。”
近些年,隨著深圳支教學校“國通語節”等活動的開展,助力受援地全面覆蓋國通語教育,師生國通語達標率持續提升,師生“人人會講普通話”在喀什校園蔚然成風。“現在,孩子們接受普通話的能力已經好了很多,使用普通話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周平說。
援疆,是一種使命,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情懷。“援疆工作讓我真切感受到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周平常說,“我愿以一個援疆語文教師的螢火之光,為我所教授的少數民族孩子,為我身邊的年輕教師照亮一段前路;為邊疆地區的國家通用語言推廣,盡上微薄之力。”
不遠萬里從南海之濱來到西域大漠,推動當地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和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幫助當地的孩子更好地成長……周平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初心使命,在深塔中學繼續書寫著他的育人故事。
(二)深圳援疆教師林妍坤:幫扶一所學校,就是幫扶一個民族
“來到深塔中學之前,我就一直抱有援疆的愿景,我想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林妍坤說,雖然身為一名在北疆出生的深圳人,但在參與援疆工作之前從未到過南疆,到過喀什。“這里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地方。”
林妍坤是深圳市福田區福田中學的一名教師。2020年,她報名參加深圳援疆項目,成為喀什市特區高級中學一名英語老師,2023年,她來到深塔中學擔任德育主任。采訪間隙,她說,“如果可以,哪怕是支教一輩子,我也不想離開這群可愛的孩子。”
任教期間,最令她回味和動容的是,孩子們那純真、專注而渴望的眼眸。正是一股對于學習的求知欲,對外界的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使之成為這幫孩子最大的學習動力。
林妍坤講述道,和疆外的學生,特別是和深圳這樣的超一線城市的學生不同的是,深圳的學生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去接觸外界。深塔中學的孩子沒有手機,除了從書本上了解知識以外,最多也就聽一下廣播上的新聞聯播。“他們能了解外界的渠道非常少。”
“這里一切東西都來之不易,我們向他們傳遞的知識、一些幫助指導,哪怕是一些物資捐贈,他們都會格外的珍惜。”在林妍坤看來,除了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應該為當地的孩子們打開眼界,看到未來。“這里的學生,一個學期才能回到約270公里外的家鄉塔縣,更別說去喀什市和烏魯木齊。他們出去的機會很少。”
近年來,深圳市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廣泛開展深喀兩地學校結對共建。就在不久前,來自深圳和新疆喀什地區塔縣的66名學生代表在蓮花山公園鄧小平銅像廣場開展了“石榴籽一家親”深塔中小學生“手拉手”夏令營活動結對儀式,正式開啟一場跨越5000公里的友誼之旅,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給深塔中學的孩子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要建設大美新疆,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的根,回到我們土地上,建設我們美麗的新疆。我希望他們能夠走出去學好本領,學好知識,回來再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林妍坤說。
在選擇援疆以前,林妍坤常聽到身邊的人常說,“援疆工作光榮,具有使命感”,來到深塔中學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她真切感受到肩上的這種使命感和自豪感。“所有的塔縣適齡孩子都在這里,我們幫扶一個學校,就等于幫扶了一個民族。”
萬里援疆育桃李,堅定信念再前行。實際上,這已經是林妍坤第三次援疆支教,對此,她深有感觸,“我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如果說我們一群人是一束光,我想做那一束光的一個光點,照亮這里的孩子們,因此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來援疆支教。”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林妍坤心里一直堅守著一個信念,“我常告訴自己,選擇來到這里支教,就是做一顆深圳援疆事業中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把自己‘釘死’在這里,把自己的熱血揮灑在這里。”
在日前舉行的深塔中學第39個教師節表彰大會上,林妍坤被塔縣教科局評為2022-2023年度“優秀深圳支教教師”。深塔中學校長李曉玫評價說:“深圳不僅給深塔中學提供了優良的硬件設施,我們學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也是靠深圳援疆支教老師一步步帶起來的。”
在喀什這片熱土,熱情可愛的少數民族學生堅定了林妍坤潛心教書育人的信心。“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在深圳援疆前指和地區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在未來的支教日子里,我將初心不忘,努力在支教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痕跡,為喀什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林妍坤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本文圖片由深圳援疆前指、深塔中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