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4年3月29日訊(記者 何亞南 通訊員 勞宇軒 王若琳 丁永清)“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領域如何應對AI時代的新挑戰?”3月26日,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舉行2024年分黨校培訓班暨“四學”班開班儀式,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倪嘉纘為“四學”班全體學員講授了開班第一堂思政課。近一小時的時間里,92歲高齡的他全程站立授課,以“青年人怎樣適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肩負起其歷史使命”為題,分享了一位科學和教育家的思考。
“四學”班是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黨委發揮黨建育人效力的一項有力舉措,旨在貫徹倪嘉纘提出的“學做人、學做事、學專業、學思維”四大方面的育人要求,發揮分黨校陣地作用,開展一系列學習和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全院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營造優良學風,助力學校創建雙一流大學。倪嘉纘講思政課便是“四學”班的其中一項內容,他還將在未來的專題講座中圍繞“四學”中的“學思維、學做事”分享如何開展科學的實驗研究。
倪嘉纘親身經歷了新中國的發展歷程,深耕科研領域,為我國原子能化學及稀土化學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在師生眼中,他既是學術精湛、德高望重的專家,也是關注世界和國家發展的“雜家”,更是誨人不倦的“大家”,他的精神激勵著許許多多深大師生在科研項目以及人生發展中不斷拼搏。課堂上,92歲的他風采依舊,幽默地自稱“90后”,一下子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他向學員們拋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員們深入思考當前世界和時代的變革。
“要了解你們處在什么環境中,要了解黨和國家對年輕人的希望及要求。”倪嘉纘結合世界政治格局,分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涵,強調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科技飛速發展是大變局的核心”,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引起翻天覆地的變化遠遠大于前三次”。現場學員們頻頻點頭,若有所思。
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帶來了科技巨變,也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思考。倪嘉纘說,自古以來,教育的核心在于傳道、授業、解惑,其根本目的是培養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而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引發教育的變革。“在AI時代年輕人應怎樣學習及工作?會面對什么機遇及危機?”“AI不斷發展,今后其智商及行為能超過人類嗎?”“我們應該將AI用到什么樣的程度?”倪嘉纘在與學員們的互動提問中,解答了這幾道思考題,“過去廣大學生主要是接受已有的知識,而現在AI已經幾乎掌握了人類大部分現有知識,獲取這些知識變得相對容易。因此,依賴機械記憶和重復練習的傳統應試教育方式,以及僅僅通過接受現有知識完成大學教育的模式,已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他鼓勵年輕一代要明確AI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學會利用技術進行創新,而不是被技術所束縛。
那么,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青年人應如何做到“四學”呢?“‘四學’理念是我在四十年前與同學們共同探討時提出的,而現在我們需要為其注入新的內涵。”倪嘉纘結合歷史和自身經歷表示,青年人要提高自身覺悟、拓寬視野、培養戰略思維、不斷自我完善——學做人,必須有魂,無論是大到愛國主義和忠誠于黨,還是小到日常待人接物,都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做事,要了解國內外大事,關注新質生產力,培養適應變化的能力,提高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學專業,在AI時代,不僅不能依賴AI停滯自身學習,還要做到“重基礎、多學科”地學習,才能更好地理解AI、應用AI;學思維,應當改變定勢思維,培養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他勉勵年輕人要主動適應百年大變局的環境,成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助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有用之才。(本文由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