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月2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陳震霖)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深圳始終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黨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級黨組織把群眾身邊小事當成頭等大事,千方百計、用心用情用力辦好,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水平服務,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民生溫度檢驗黨建力度,用黨建力度提升幸福指數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鍵在真抓實干。
“四個萬家”架起干群“連心橋”。市區領導帶頭,全市76萬名黨員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我為群眾辦實事”情況成為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考核的重要指標。健全黨員應急動員發揮作用機制,組織17.4萬余人次黨員在防汛救災、抗擊臺風、應急處突等工作中沖鋒在前。
黨群服務從“中心”走向“心中”。一年來,市委組織部牽頭實施拓能提質行動,圍繞增強堡壘陣地、家園、功能,開展親民化改造,建成2099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探索多元運營模式,提供質優價廉的茶咖輕食、讀書休憩、康養托育等服務項目。拓展“人工智能+服務”場景,設立“AI夜校”,推廣“十大AI應用場景進黨群”,提供智慧琴房、智慧理療等服務。臨近春節,市黨群服務中心推出“團團圓圓”全家福拍攝等十大活動,來黨群服務中心過年成為“新民俗”。市黨群服務中心“百姓書房”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實現了群眾愿意來、喜歡來、經常來。
龍華區打造群眾家門口的“親鄰之家”,一年來開展親鄰活動1.3萬余次,推動“陌鄰”變“親鄰”,營造“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親鄰”的濃厚氛圍。寶安區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成“百姓客廳”,服務面積占比提高至77%,嵌入兒童康復點、就業服務驛站等功能。
城中村綻放“城中春”。經過升級改造,南山區南頭古城成為著名網紅打卡地,古城“新生”也帶來了群眾新需求。主街生意紅紅火火,背街人氣冷冷清清,店鋪遷到背街的廖阿姨心理落差很大,這下,忙壞了南頭城社區黨委書記蔡葉文。她講完政策講感情,講完感情講決心,耐心安撫后,社區黨委多次專題研究“如何讓主街和背街比翼齊飛”,得出“空間優化+店面美化、流量導入+服務升級、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解題思路,推出“小巷點亮”計劃,通過“商家出一點、民微補一點、居民投一點”的方式,幫助背街15家冷門小店蝶變為“寶藏”小店。
群眾關注點,就是黨建發力點
群眾“心聲”就是“民生”,群眾的關注點,就是黨建的發力點,黨建引領讓“民聲”與“民生”來一場“雙向奔赴”。
教育黨建促立德樹人,落腳點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年來,市委教育工委推動中小學黨的建設與基礎教育擴規模、提質量,42所新建中小學校同步落實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5萬余名黨組織書記、黨員教師示范引領,奮戰在教學改革、潛心育人一線。全市新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校160所,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8萬個、新增托位4.9萬個。推動高校、職業院校黨的建設與城市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城市職業學院揭牌成立,深圳海洋大學(籌)獲批設立,高校數量增至17所。
一些群眾“小事”辦成了民生“大事”。針對“圈養”的課間10分鐘,率先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一節體育課”;針對小朋友的“愛科學”,打造一批“科學小屋”,舉辦“小小科學家”夏(冬)令營,廣受師生家長歡迎,教育部、省教育廳給予高度肯定。
抓醫院黨建促醫德醫風,落腳點在擴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一年來,市委衛生工委努力把健康服務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新增醫療衛生床位9276張、社康機構44家,三甲醫院增至33家,首個外商獨資醫院簽約落地。放寬非深戶籍新生兒參保限制,醫保個人賬戶實現省內家庭共濟。“一次掛號管三天”累計減少大量掛號費,無陪護病房建設獲央視新聞報道宣傳。
溫暖也送到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喀什。面對一名出生28周的維吾爾族早產新生兒,援疆支醫隊臨時黨支部的黎紅平堅定表示:“只要我們不放棄他,他就一定能活”。經過3個月精心救治,孩子康復出院,家人以“深深”為其小名,寄托對醫療隊的感恩之情。醫療隊還著眼長遠,通過深圳專家赴喀指導、選派122名當地骨干來深進修等方式,以院包科、以師帶徒,培養超過1000人,努力為喀什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一盞燈點亮萬家燈火,一個家溫暖來深之人
來了就是深圳人,關鍵是來了就能成就希望,來了就能感受溫暖。深圳各級黨組織始終把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來深建設者放在心上,市委組織部、市委社會工作部推動建設新就業群體友好城市,建設1509個暖蜂驛站、61個司機之家,解決460多個小區車難停、樓難找等問題;開展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深i暖流行動”,519名新就業群體人員獲專、本科學歷提升。
暖蜂驛站常亮的燈。超哥,本名趙志超,是一名順豐快遞員。前幾年春節的一個瞬間讓他記憶如新,那天晚上下著雨,他送快遞受到客戶責罵、心情低落,走到洪湖路時看到一個門店還亮著燈,走進一看是“暖蜂驛站”,一位面帶微笑的“紅馬甲”給他倒了一杯熱水。一盞燈、一杯水慰藉了小哥的心。后來,超哥從群眾變黨員,從黨員成長為支部書記,組建騎手服務隊,當平安巡查員。去年,超哥還利用區人大代表身份,建議并推動落地了快遞小哥持證上崗、設立“騎手關愛日”。這只是深圳關心關愛新就業群體的一個片斷,目前,遍布全市的暖蜂驛站成為了快遞小哥溫暖的家。
他鄉變故鄉,社區是我家。位于大梧桐生態融合區核心區域的羅湖區東湖街道大望社區,是遠近聞名的“的士村”,2萬多名居民中6000多人來自湖南攸縣,大部分都是的哥的嫂。社區黨委牽頭成立了流動黨員黨支部,搭起融入橋梁,逢年過節,本地大盆菜和攸縣大碗菜擺在一桌,“兩碗菜”吃成了一家人。去年,深圳開展促進就業“深i暖流行動”,打造以就業為目標的技能培訓“AI夜校”,已鏈接21家師資團隊,推出電商直播、旅游推介、家政服務等37門課程,把技能培訓辦到群眾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