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是中央從全國發展大局和廣東優勢特點出發,賦予廣東省創新發展的核心定位,也是廣東省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根本之策。
拒絕“低端鎖定”,實現產業發展的中高端、發展的中高速,必須緊緊依靠動能轉換、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
用足“互聯網+”,才能實現制造業智能化。只有先把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這條“高速公路”建設好,實現路寬、速快、成本低,智能化才有發展基礎。企業實現了自動控制和數據傳輸,生產成本肯定與以前不一樣,企業才能夠通過智能化用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好產品。
廣東毗鄰港澳,對外開放較早,經濟的外向度較高,在建設良好營商環境方面具有著一定的先行條件和發展優勢,更應不斷加大項目引進力度,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抓好落實,打造良好營商環境,讓企業更有獲得感。
中國的網絡文明建設需要7.1億網民的共同參與。從“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教師”張麗莉等諸多“最美草根”在網絡走紅,到地震救援、抗洪搶險中“刷屏”的網絡愛心接力,我們的網絡空間中,其實從來不缺正能量傳遞。
網絡空間,是億萬網民的共同精神家園。建設和維護好這個家園,每一位網民都有責任。事實上,“五個一百”評選活動也是對開展培育“中國好網民”活動的再深化和具體化。
“一帶一路”建設以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為抓手,積極推動均衡、包容和普惠的發展模式,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體驗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中國正在重新審視自身和世界,更為積極地承擔大國的責任,展現應有的領導力。在達沃斯論壇上,相信與會聽眾將會深切感受到這一點。
從黨的歷史來看,黨之所以能選擇正確的道路和取得革命的勝利及建設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有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
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但是其也未否定發展經濟,而是要求相關經濟主體在環境容量允許范圍內排污以及將資源能源的消耗將至最低,并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環境問題。
民生所指,國運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伴隨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日益接近,民生保障的力度必將不斷加大,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必將不斷增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將實現。
國要發展,必須在穩的基礎上發展。當前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已基本出臺。2017年既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13億中華兒女就應堅定信心,深化改革,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各 ...
改革開放充分激發了市場積極性,各類企業主動參與。企業活力上升,規模經濟和完整工業體系創造強大的市場活力。但邊際效應遞減規模開始發生作用,原有模式下繼續擴大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投入的效益下降,經濟危機更通過需求的大幅萎縮進一步打壓原有產業發展模式。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除了努力推動需求復蘇 ...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中,將增強實體經濟的企業內生發展動力放在了核心位置。以“工匠精神”為引領,以“百年老店”為愿景,通過企業創新驅動和提高產品質量,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既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又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貫徹好穩中求進,離不開戰略定力。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保持戰略定力,就是要求我們把握大勢、堅定立場,對方向要明確,對紛擾要淡定。心中有數,才能行之有度,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發展脈搏,在眾說紛紜中開好改革藥方,攻堅克難,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還需要歷史耐心。
“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無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的主攻方向。簡言之,就是要做好改革的“加減乘除”。我們期待著一場顛覆性的創新,期待著一場更加澎湃的活力激蕩。
讓市場機制在國企中發揮徹底作用,讓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與其它類型的企業平起平坐、公平競爭,不僅是企業層面的問題,而且是整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能否順利開展的大問題。
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
真的勇士,總是保持著沖鋒的姿態;真的先鋒,總會義無反顧地一往無前。自我加壓、快馬加鞭,勇立潮頭、奮勇沖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廣東不負重望、接續輝煌。
當前,創新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鮮明的特征。對新聞媒體來說,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地滿足受眾需要,不斷提升媒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自然也離不開創新,離不開創新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