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下梅林村。
?下梅林村東與上梅林村相鄰,西臨香密湖度假村;南起紅荔西路,北靠梅林山。
?深圳新聞網訊 (記者 鄧濤 黃思凌 實習生 李小輝?林曼琪)?有人說,城中村見證了深圳改革開放的歷史。有人說,城中村是深圳移民文化最好的注腳。在許多深圳人以往的印象中,梅林是一個“關”。往外走是“關外”,往里走才是深圳。尤其在一些刻板的看法中,梅林更是老、舊、臟亂差的代名詞。但如今提起下梅林,它的標簽并不少,“亞洲第一村”梅林一村坐落其中、深圳cbd的后花園等等。今天《飛越福田》欄目帶你一起走進深圳最早進行城市化改造的下梅林村。
?下梅林村東與上梅林村相鄰,西臨香密湖度假村;南起紅荔西路,北靠梅林山。因山多林密,長有許多楊梅樹而得名。村面積約2.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有1000余人,流動人口近6萬人。據了解,下梅林村民主要為姓鄭,少數為張姓。其中鄭氏一族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時期時期,因南宋年間因政治動蕩而南遷,幾經輾轉來到了下梅林村落地生根。村中目前存留的宗祠——鄭氏宗祠坐落在住宅樓群的后方,在高樓的襯托下,鄭氏宗祠顯得特別而莊重。記者了解到,這座宗祠現在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迄今已有300余年歷史,宗祠的柱子和房梁都未曾換過,大門、雕欄木器在抗日戰爭期間曾被損毀,經過了幾次修繕,屋瓦也換了新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梅林歷史當中,還有一段革命斗爭史。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曾發動一場著名的“大營救”,把被困在香港的茅盾、鄒韜奮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經深圳轉移到內地,而梅林就是他們轉移的必經之路。抗戰后期,東江縱隊曾在梅林設立稅站。
?據下梅林村鄭氏宗親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山多地廣的下梅林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但深圳創辦特區前因為“整治邊防”政策把生產荒廢了,一直是個窮山村。跟其他自然村一樣,下梅林也有不少勞動力偷渡去香港。創辦特區后,下梅林大隊被認為是深圳市最窮的大隊。這是因為當時特區與香港之間拉了一道鐵絲網,從蛇口一直到羅湖橋頭。按照當時規定,過了鐵絲網就等于越境,但由于歷史問題,不少村民的田卻在鐵絲網那頭,比如皇崗一帶村民因此可以持過境耕作證越網耕作。這樣一來,很多人走私港貨,就相對富裕一點。而離鐵絲網遠的自然村就相對貧窮,在當時的特區來說,就好比是“內陸”,沒有過境發財的機會。
?深圳成立特區后,一些逃港的村民看到了未來,回到老家,大搞來料加工廠。只要是可以拿來賣的商品,通通銷往香港。下梅林村在致富道路上漸漸追趕上來了。上世紀90年代初,政府將下梅林村1.4萬多畝土地全部征用,下梅林人徹底“洗腳上田”。城市化改革后,下梅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村民們利用補償的土地資源,開發了房地產及租賃業。因為位于中心區北部,有巨大承接市場需求的廉租房的城市功能。這種情況給下梅林村民的農民房出租帶來巨大商機。隨著福田農批市場、梅林一村、家樂福的進駐,下梅林商圈經濟被帶動起來。
??但下梅林人的幸運還不止于此。在歷經多年城市擴張之后,擁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行政轄區的深圳市到2020年新增可建設用地僅剩58平方公里,而深圳中心區可開發土地接近零。在空間飽和下,深圳cbd功能外拓勢在必行。其中梅林作為承載福田北拓核心區域定位的片區,目前已擁有政府多項舊改、交通、經濟規劃,未來將徹底“蝶變”,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
?福田區“十三五”規劃指出,“梅林-彩田”片區被正式納入全市重點開發建設區域,片區未來將以現代金融業、專業服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三大產業為主導,打造創新引領、業態豐富、要素聚合、環境優質、產城融合的梅林-彩田深圳中部發展軸創新基地,以及深圳中軸提升戰略重要支點,梅林將形成cbd之外又一新興而強勁的核心經濟增長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