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7月1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堅持生態優先 “雨水越來越聽話”
7月的一個清晨,斜風細雨,記者驅車行駛在固原市彭陽縣盤山公路上,兩側滿目蒼綠,不時姹紫嫣紅,常有野兔、山雞蹦出。難以置信,這里曾是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一度“山像和尚頭,有溝無水流”。當地干部群眾幾十年堅持荒山植綠,當地森林覆蓋率已由1983年建縣初的3%提高到現在的27.5%。
彭陽只是“生態固原”的一個縮影。曾經的固原,每平方公里土地理論上最多承載22人,卻要養活142人,當地農民為飽口腹只能亂墾濫伐,以竭澤而漁的方式向生態要糧食;加上干旱少雨的自然環境,讓這片土地逐漸山窮水盡、滿目焦黃。
35年的貧困人口易地搬遷,18年的退耕還林還草,15年的封山禁牧等,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在這里實施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2000年,固原市森林覆蓋率為12.8%,目前,森林覆蓋率達25.1%,林草覆蓋度達73%。
現在的固原承擔著陜甘寧三省區13縣180萬人的水源供給,是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固原市委書記張柱說:“固原全面實施全域綠化、碧水藍天、生態富民‘三大行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守護好這一片青山綠水是我們重大的使命和責任。”
好山好水方相宜。修建水庫、疏通河道、關停沿河污染企業,2016年起固原市對境內水系實施綜合治理工程,既解決了老百姓吃水、用水問題,也促進了生態建設。六盤山腳下的隆德縣,不大點縣城竟然有8處公園,山水林湖田,人行其間,一片祥和。在西吉縣,曾經斷流多年的葫蘆河,如今重現生機,沿河前行,水漣漪,草蔓生,水鳥競飛。
生態改善和小區域氣候的改良形成了良性循環。氣象數據顯示,2009年開始,固原市的降雨開始逐年增多,2012年以后這一趨勢更加明顯,目前固原年均降雨量達到450毫米。今年上半年,固原市降雨量更是達到近十年來同期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