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一名服務員在“窯洞賓館”擦玻璃(8月30日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固原市農業學校林業高級講師鄧志力(中)在指導村民進行油用牡丹種植(8月30日攝)。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位于寧夏最貧窮干旱的西海固地區。2003年起寧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龍王壩村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逐步修復。2011年,龍王壩村成立了林下產業經濟合作社,發展休閑農業,養殖生態雞,種植油用牡丹和有機草莓。綠色生態讓曾經的“窮溝溝”變成了美麗的休閑鄉村。
近年來,小有名氣的龍王壩村全力發展鄉村旅游,把農村當景區來打造,凸顯梯田景觀、篝火晚會、農家飯、“窯洞賓館”等鄉土元素。如今,龍王壩村年吸引游客達16萬人次,整村實現脫貧摘帽。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相關鏈接
寧夏奮進60年巡禮之鄉村變遷篇
農民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興隆鎮收割芹菜(8月9日無人機航拍)。地處西北內陸的寧夏,既有高山大漠的雄渾,又有“塞上江南”的溫婉,自然造化之美自古入詩入畫。自治區成立60年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用勤勞和智慧,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樹立文明鄉風,繪就一幅全新、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農民在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潤德莊園枸杞基地采摘枸杞(6月22日攝)。地處西北內陸的寧夏,既有高山大漠的雄渾,又有“塞上江南”的溫婉,自然造化之美自古入詩入畫。自治區成立60年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用勤勞和智慧,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樹立文明鄉風,繪就一幅全新、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這是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紅樹莓基地(8月17日無人機航拍)。地處西北內陸的寧夏,既有高山大漠的雄渾,又有“塞上江南”的溫婉,自然造化之美自古入詩入畫。自治區成立60年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用勤勞和智慧,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樹立文明鄉風,繪就一幅全新、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的農田與蒼翠峭拔的六盤山相映成輝(7月17日無人機航拍)。地處西北內陸的寧夏,既有高山大漠的雄渾,又有“塞上江南”的溫婉,自然造化之美自古入詩入畫。自治區成立60年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用勤勞和智慧,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美麗鄉村、樹立文明鄉風,繪就一幅全新、壯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卜芳在光伏溫棚內查看食用菌生長情況(8月17日攝)。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
這是8月17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該基地針對貧困戶采取政府補貼、企業出資、農戶自籌的方式進行肉牛托管,每頭牛一年可產生2000元的分紅。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新華社記者張晨岑 攝
這是8月17日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內拍攝的肉牛。該基地針對貧困戶采取政府補貼、企業出資、農戶自籌的方式進行肉牛托管,每頭牛一年可產生2000元的分紅。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新華社記者張晨岑 攝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劉小耐在光伏溫棚內管理番茄苗(8月17日攝)。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
這是8月17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該基地針對貧困戶采取政府補貼、企業出資、農戶自籌的方式進行肉牛托管,每頭牛一年可產生2000元的分紅。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新華社記者王鵬 攝
工作人員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肉牛托管養殖基地內工作(8月17日攝)。該基地針對貧困戶采取政府補貼、企業出資、農戶自籌的方式進行肉牛托管,每頭牛一年可產生2000元的分紅。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新華社記者劉軍喜 攝
俯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光伏大棚(8月17日無人機拍攝)。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新華社記者王鵬 攝
俯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8月17日無人機拍攝)。 1996年,一紙《關于組織經濟較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協作的報告》,將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10個省份緊緊聯系在一起,從此開啟了東西扶貧協作的壯麗征程,也將寧夏與福建緊緊聯系在一起。21年間,受益于福建、寧夏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扶貧協作,閩寧鎮這片曾經的戈壁荒灘,被建設成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范鎮。6萬多名曾經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陸續走出大山搬入閩寧鎮,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閩寧鎮肉牛養殖、紅樹莓種植、光伏農業、勞務輸出等多個東西協作產業項目均得到長足發展,為當地移民帶來眾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機會,大幅度提高當地移民收入。2017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76元,比開發建設初期凈增加11400多元。新華社記者王鵬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