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深圳新聞網首頁 > 圖片視覺 > 時事社會 > 

黃河寧夏灌區探秘

2019-09-16 07:54來源:新華網

青銅峽市的寧夏引黃灌區(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萬里黃河自中衛市南長灘入寧夏境,過青銅峽,到石嘴山市麻黃溝出境,全長397公里。黃河在寧夏境內雖然不到其總長的十三分之一,但歷史上早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

作為沿黃河9個省份中唯一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份,寧夏贏得這一說法的根本,在于其得黃河灌溉之利。記者近日對黃河寧夏灌區進行了一番探秘。

青銅峽市的寧夏引黃灌區(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引黃灌區:陳列在大地上的水利博物館

在青銅峽水利樞紐壩下的黃河右岸,坐落著寧夏水利博物館。進入館內,以黃河水利為中心的陳列,展示了2000多年來寧夏水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治水的輝煌歷史。

走出博物館,行走在寧夏平原上,秦渠、漢渠、唐徠渠、惠農渠、大清渠等2000多年來不同時期修建的引黃古渠依舊在汩汩流淌,像一座流動的水利博物館陳列在寧夏大地上。

走在寧夏平原上,引水渠、排水溝、水稻田隨處可見,以渠、溝、橋、閘、壩、灘為名的鄉鎮、村莊和農場不時遇到。

青銅峽市的寧夏引黃灌區(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黃河在寧夏境內山舒水緩,沃野千里,河面稍低于地面,引黃條件得天獨厚,在黃河上直接開口即可引水灌溉?!睂幭乃┪镳^副館長陸超說,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可遠溯秦漢。除了朝代更迭和戰亂破壞,黃河在這里不曾有過重大災害,因此早在明代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評說。

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也是黃河干流上的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國際灌排委員會稱贊它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代表著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

寧夏引黃古灌區南北長320公里,東西最寬40公里,面積達660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灌區之一。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全灌區直接從黃河引水的大小干渠共39條,總長1350公里,灌溉面積192萬畝。

寧夏引黃灌區(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揚黃灌區:黃河水往高處流

新中國成立后,寧夏的黃河灌溉歷史翻開新的一頁: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結束了寧夏無壩引水的歷史。與此同時,黃河水不僅在寧夏平原上自由流淌,而且開始流向寧夏中部干旱帶的干涸土地,流向“苦瘠甲天下”的中南部貧困山區高地。

記者在寧夏固海揚水工程泉眼山泵站看到,巨大的揚水管道將黃河水從低處向高處抬升。再通過多級泵站和人工水渠,黃河水被抬升數百米,源源不斷地流向高地。

“這項‘生命工程’以4億立方米的年均供水量,灌溉著170萬畝干涸的土地。其中,基本農田面積102萬畝,枸杞、硒砂瓜等設施農業面積68萬畝。”固海揚水工程管理處副處長張印說,固海灌區涉及寧夏中部干旱帶的中衛市沙坡頭區、中寧縣、海原縣,吳忠市的同心縣、紅寺堡區,固原市的原州區,灌區人口達61萬。

寧夏中南部地區的土地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寧夏全區土地面積和人口的64%和45%,是寧夏的半壁山河。這里溝壑縱橫、荒漠廣布、十年九旱。

“工程建設是破解寧夏水資源緊缺的重要舉措。”寧夏水利廳廳長白耀華說,目前寧夏建成了固海、鹽環定等四大揚水工程、中部干旱帶脫貧攻堅水源工程等,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引黃灌溉面積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了4倍多;已建成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110萬山區群眾喝上了放心水。

這是寧夏引黃古灌區漢惠閘(9月1日無人機拍攝)。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也是黃河干流上的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現代化生態灌區:10年將完成960萬畝灌區改造

目前,分布于寧夏北部沿黃河兩岸的引黃灌區和中部干旱帶的揚黃灌區,現有灌溉面積800多萬畝。灌區總干渠和干渠25條、總長2290公里,支渠5300多條、總長12000公里,泵站126座。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業用水需求呈剛性增長,水問題依然是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解決水問題,關鍵在于做好灌區水文章。

寧夏引黃古灌區唐正閘。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也是黃河干流上的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在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潭渠村的一處水閘旁,村民用水協會會長孫萬銀輕點手機,灌溉支渠上的水閘開始緩緩升起。今年以來,這條支渠上的100多座老式閘門全部經過改造,換成了現代化的智能閘門。

“以前的閘門是手提式的,村民需要引水時便自行打開,這就造成了管理問題,不少人引完了水也不關閥門,水資源白白浪費?!睂O萬銀說,現在村民要引水,需先給用水協會打電話,管理人員在手機上遠程操作打開閥門,引水完成后再由管理人員遠程關閉閘門,這項措施使這一片區用水節約了20%以上。

青銅峽市境內的黃河(9月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據賀蘭縣水務局規劃站站長馬建寶介紹,2016年以來,賀蘭縣作為寧夏現代化生態灌區的試點地區開展試點建設。試點以來,通過灌溉渠系配水系統的智能化、農業用水計量的精準化,提高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初步實現了支渠測控一體化,建立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科學灌溉管理。群眾看到了高效節水灌溉帶來的經濟效益,積極性大幅增強。

“寧夏始終把節水當做突破水資源瓶頸的關鍵一招?!卑滓A說,根據《寧夏引黃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規劃》,寧夏擬用10年左右時間,逐步完成960萬畝灌溉面積的配套改造,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提升灌區計量水平、改善灌排條件、開展水生態水環境治理,打造水源可靠、體系完善、技術先進、管理科學、保障有力、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生態灌區。

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在寧夏固海揚水工程泉眼山泵站,巨大的揚水管道將黃河水從低處向高處抬升(8月3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潭渠村村民用水協會會長孫萬銀輕點手機,灌溉支渠上的水閘緩緩升起(9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黃河水灌溉的青銅峽市葉盛鎮地三村農田(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相關鏈接

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河套灌區“?!痹谀膬?/p>


  9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河套灌區楊家河干渠第二節制閘。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4日電 題: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河套灌區“牛”在哪兒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李云平

  內蒙古河套灌區4日成功入選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是繼寧夏引黃古灌區之后,我國黃河流域主干道上的又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河套灌區憑什么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有哪些獨特之處?

  灌區“巨無霸”: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

  位于黃河“幾”字彎最北端的河套灌區,是我國灌區中的“巨無霸”——有各類灌排建筑物18.35萬座,引黃灌溉面積達1020萬畝,是中國最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之一。

  “黃河北、陰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河套灌區灌溉面積之大,從輸水大動脈——總干渠可略見一斑:由西向東橫貫河套灌區長達230公里,下設四個分水樞紐,記者從第一分水樞紐驅車到第二分水樞紐,走了足足半小時。

  河套灌區引黃灌溉始于秦漢,歷經北魏、隋、唐大規模開發,至清末有大小渠道40多條,沿用至今的13條大干渠在此形成,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據河套灌區工程處處長郭平介紹,河套灌區以三盛公引水樞紐從黃河自流引水,完全實現灌排配套,由總干渠、干渠等七級供水渠道輸水至田間地頭及湖泊濕地,由總排干溝、干溝等七級排水溝道排水,后通過總排干末端紅圪卜揚水站揚排到烏梁素海承泄區,最后將多余水量退入黃河,是完整配套的一首制灌排體系。

  河套灌區灌溉工程遺產,則以13條歷史灌溉渠系為核心,包括1949年以前的灌排工程體系,廢棄灌排工程設施遺存、遺跡、遺址,以及見證或承載河套灌區歷史和遺產價值的古長城、古城、古廟等非工程遺產。

  灌溉農業“里程碑”: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

  時下正是河套灌區農民番茄豐收時節。記者在河套灌區三道橋鎮看到,喜獲番茄豐收的農民,開著拖拉機把從田間收回的番茄農產品,一車車地拉向本地蔬菜加工廠,排著隊出售。

  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大面積的向日葵、玉米等,正在等待著豐收季的到來。

  據了解,灌溉支撐下的河套灌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近年來年均糧食總產量達60億斤以上。

  河套灌區管理總局有關人士表示,河套灌區為農業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秦漢時期,引黃灌溉工程的創建,開啟了河套地區農業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清末,引黃渠系的系統建設,開啟了河套地區農業快速發展的新紀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引黃灌溉工程的修建與發展,直接推動了河套平原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

  灌溉工程遺產之“鏡”:可持續灌溉的典范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范例,研究挖掘其科技價值和歷史經驗,對當前灌區現代化建設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副司長倪文進說。

  專家認為,河套灌區為多泥沙河流引水灌溉、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以及大型河流上無壩引水低影響開發模式,干旱區大型灌區鹽堿化防治、土地改良,提供了歷史經驗和借鑒。

  同時,河套灌區堪稱可持續運營管理的典范。千百年來,河套灌區的灌溉工程體系、管理制度能夠隨著自然環境變遷、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發展而發展演變,加上開發強度合理、兼顧生態環境影響的工程體系規劃設計,使河套灌區能夠較好地延續發展,成為可持續灌溉的典型。


  9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河套灌區總干渠上游渠道。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9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河套灌區第三排干溝(左)排水排入總排干溝(右)。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9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河套灌區楊家河干渠第二節制閘。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9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河套灌區友愛村四組村民仇漢強夫婦在收獲番茄。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9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河套灌區三道橋鎮農民向本地蔬菜加工廠排隊出售番茄。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相關鏈接

航拍千年靈渠  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及周邊景色。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及周邊景色。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及周邊景色。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是6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興安縣靈渠。 位于廣西興安縣的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2018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相關鏈接

航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長渠 全長49.3公里

(社會)(1)飛“閱”長渠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渠首(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社會)(2)飛“閱”長渠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社會)(3)飛“閱”長渠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社會)(4)飛“閱”長渠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社會)(5)飛“閱”長渠

  8月22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這是槎灘陂水利灌溉工程一景(5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相關鏈接

都江堰等4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這是四川都江堰寶瓶口引水口鳥瞰景色(2015年9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橋橋 攝

 

  這是廣西興安縣靈渠水道上建設的灌溉堰壩(2017年6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游客在廣西興安縣靈渠游覽觀光(2017年6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8月14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渠首(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王虎 攝

 

  8月14日拍攝的湖北襄陽長渠朱集段灌區(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王虎 攝

 

相關鏈接

探訪千年槎灘陂 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5月29日,游客在槎灘陂水利灌溉工程游玩。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這是槎灘陂水利灌溉工程一景(5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這是槎灘陂水利灌溉工程一景(5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5月29日,沿岸村莊的巡河護河隊在巡查河面,清除上游下來的垃圾。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這是槎灘陂水利灌溉工程一景(5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責任編輯:李曉蕾]

新聞評論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亚洲欧美在线看h片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 亚洲乱码成熟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v欧美v日韩ⅴ国产v |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99 | 香蕉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