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河套灌區“?!痹谀膬?/p>
9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河套灌區楊家河干渠第二節制閘。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4日電 題: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河套灌區“?!痹谀膬?/strong>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李云平
內蒙古河套灌區4日成功入選2019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是繼寧夏引黃古灌區之后,我國黃河流域主干道上的又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河套灌區憑什么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有哪些獨特之處?
灌區“巨無霸”: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
位于黃河“幾”字彎最北端的河套灌區,是我國灌區中的“巨無霸”——有各類灌排建筑物18.35萬座,引黃灌溉面積達1020萬畝,是中國最古老的超大型千萬畝灌區之一。
“黃河北、陰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河套灌區灌溉面積之大,從輸水大動脈——總干渠可略見一斑:由西向東橫貫河套灌區長達230公里,下設四個分水樞紐,記者從第一分水樞紐驅車到第二分水樞紐,走了足足半小時。
河套灌區引黃灌溉始于秦漢,歷經北魏、隋、唐大規模開發,至清末有大小渠道40多條,沿用至今的13條大干渠在此形成,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據河套灌區工程處處長郭平介紹,河套灌區以三盛公引水樞紐從黃河自流引水,完全實現灌排配套,由總干渠、干渠等七級供水渠道輸水至田間地頭及湖泊濕地,由總排干溝、干溝等七級排水溝道排水,后通過總排干末端紅圪卜揚水站揚排到烏梁素海承泄區,最后將多余水量退入黃河,是完整配套的一首制灌排體系。
河套灌區灌溉工程遺產,則以13條歷史灌溉渠系為核心,包括1949年以前的灌排工程體系,廢棄灌排工程設施遺存、遺跡、遺址,以及見證或承載河套灌區歷史和遺產價值的古長城、古城、古廟等非工程遺產。
灌溉農業“里程碑”: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
時下正是河套灌區農民番茄豐收時節。記者在河套灌區三道橋鎮看到,喜獲番茄豐收的農民,開著拖拉機把從田間收回的番茄農產品,一車車地拉向本地蔬菜加工廠,排著隊出售。
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大面積的向日葵、玉米等,正在等待著豐收季的到來。
據了解,灌溉支撐下的河套灌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近年來年均糧食總產量達60億斤以上。
河套灌區管理總局有關人士表示,河套灌區為農業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秦漢時期,引黃灌溉工程的創建,開啟了河套地區農業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清末,引黃渠系的系統建設,開啟了河套地區農業快速發展的新紀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引黃灌溉工程的修建與發展,直接推動了河套平原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
灌溉工程遺產之“鏡”:可持續灌溉的典范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范例,研究挖掘其科技價值和歷史經驗,對當前灌區現代化建設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敝袊鴩夜喔扰潘瘑T會副主席、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副司長倪文進說。
專家認為,河套灌區為多泥沙河流引水灌溉、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以及大型河流上無壩引水低影響開發模式,干旱區大型灌區鹽堿化防治、土地改良,提供了歷史經驗和借鑒。
同時,河套灌區堪稱可持續運營管理的典范。千百年來,河套灌區的灌溉工程體系、管理制度能夠隨著自然環境變遷、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發展而發展演變,加上開發強度合理、兼顧生態環境影響的工程體系規劃設計,使河套灌區能夠較好地延續發展,成為可持續灌溉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