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沭陽縣新河鎮新槐村,張炎在花卉大棚內查看月季花長勢(8月24日攝)。 今年30歲的張炎是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新河鎮新槐村的一名花農。 沭陽縣種植花木歷史悠久,張炎的父母曾從事月季種植。受此影響,2012年大學畢業后,張炎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返鄉創業做起月季生意。剪枝、扦插、澆水、施肥、灑藥……每一道工序張炎都一絲不茍地完成。 2016年,他開始利用網絡平臺對月季進行推銷,銷路大幅拓寬。張炎家的月季種植面積從最初的不足十畝擴大到現在的約一百畝,年銷售額達100萬元。同時,他還將種植月季的經驗分享給附近的村民,幫助他們創業增收。張炎表示,要持之以恒地奮斗,做一個有知識、有技術、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新型青年農民。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廣大農村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匯聚強大的青春能量。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在沭陽縣新河鎮新槐村,張炎(左)在育苗棚內和哥哥一起查看月季花幼苗長勢(8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 攝
張炎在位于沭陽縣新河鎮新槐村的家中直播銷售月季花(8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在沭陽縣新河鎮新槐村,張炎在花卉大棚內給月季花修剪花枝(8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 攝
在沭陽縣新河鎮新槐村,張炎在花卉大棚內查看月季花長勢(8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在沭陽縣新河鎮新槐村,張炎在花卉大棚內給月季花澆水(8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 攝
郭旗展示養殖的多寶魚(9月5日攝)。 今年31歲的郭旗是遼寧省蓋州市西海街道莊林村村民,2010年畢業于四川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后,她在一家建筑設計院工作了一年,隨后辭職和愛人回到老家,2011年開始了養殖多寶魚的創業歷程。 養多寶魚的艱辛出乎郭旗的預料,不僅要從頭學習養殖知識和技術,還要承擔起親自喂魚、刷池子、洗料喂食等一系列工作,一天要工作七八個小時。剛開始的時候,胳膊經常疼得抬不起來,對于多年沒有干過體力活的郭旗來說,著實有些吃不消。但郭旗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件事情做好,才對得起初心。 “只要奮斗,扎根農村大有作為。”郭旗說。如今,她家的多寶魚養殖廠已經在遼寧蓋州、綏中和河北昌黎建設了三個養殖基地,年產多寶魚200多萬斤,還拓展建設了海參圈養殖海參,帶動了100多位農民在家附近就業。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廣大農村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匯聚強大的青春能量。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郭旗穿上工作服準備去魚棚(9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郭旗在魚棚擦去濺在臉上的水滴(9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郭旗和愛人坐船查看海參養殖情況(9月5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郭旗和愛人坐船查看海參養殖情況(9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郭旗和愛人郝赫在查看完海參后上岸(9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郭旗根據多年銷售情況,繪制了多寶魚的銷售價格變化圖(9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楊春雷(右)和卜璐璐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農場的農機庫中合影(8月27日攝)。 今年29歲的楊春雷,2018年6月碩士畢業于云南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其妻子卜璐璐今年27歲,2018年6月碩士畢業于云南農業大學蔬菜學專業,二人均任職于山東魯望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一同管理著4000畝耕地,主要種植的是小麥和玉米。 楊春雷夫婦被當地人稱為有知識有文化的“農場主”。每年播種季節,他們會利用所學,測算播種量,按照科學方法合理播種;農忙時節,他們每天都去田間查看,監測病蟲害狀況,記錄相關數據,利用農學專業知識對數據進行測算,及時分析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此同時,他們引進水肥一體化高科技設備、低溫循環式谷物干燥機以及其他多功能收割機、播種機等設備,極大地提高了耕作和收獲效率。 楊春雷夫婦認為,先進的農業科技能夠改善傳統的作業方式,不斷提高生產品質。他們相信,未來我國的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高科技農業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廣大農村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匯聚強大的青春能量。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的農場里,楊春雷(右)和卜璐璐在辦公室將查看農田記錄的數據錄入電腦,以便進行數據分析(8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的農場里,楊春雷(右)和卜璐璐在烘干車間查看引進的高科技設備——低溫循環式谷物干燥機(8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的農場里,楊春雷(右)和卜璐璐在農機庫里查看農機具(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的農場玉米地里,楊春雷(右)和卜璐璐查看玉米的長勢并監測病蟲害狀況(8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的農場玉米地里,楊春雷查看玉米的長勢并監測病蟲害狀況(8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在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的農場玉米地里,楊春雷(右一)、卜璐璐(右二)指導當地農戶學習有關科學種植的知識(8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李琛璨(中)拿著農家醬和醬菜站在生產車間院子里(8月30日攝)。 李琛璨是黑龍江省巴彥縣萬發鎮興北村的一名“80后”農民。大學畢業后,她進入北京一家電商公司工作,學到了網店運營知識,同時萌發創辦網站的想法。 2014年,李琛璨發動家人,開了一家專賣東北農副產品的網店,取名為“小樣兒的春天”。為打開市場,李琛璨自主學習關于網店維護的知識。她從鄉親們那里采購自家院中種植的“純綠色”食材,還雇用了11名老鄉幫忙打理網店?!叭ツ晡遗c興北村15戶貧困戶簽了種養殖協議,幫助村民創收。”李琛璨說。 從“小打小鬧”到規模化經營,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李琛璨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小店內現有農家醬、腌菜、飯團子、粘豆包、手工大煎餅、笨榨豆油等200種食品,2018年銷售額超過100萬元。不僅如此,她還在村里蓋起了300平方米的食材加工車間。下一步,李琛璨打算建造曬場、速凍庫和咸菜場,擴建生產車間,作為當地“婦字號”電商創業項目發起人,她還打算和姐妹們一起,打造“家庭廚房”“健康餐桌”等產品。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廣大農村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匯聚強大的青春能量。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李琛璨(左二)與工人在生產車間準備查看醬缸中的大醬發酵情況(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李琛璨在打包車間中給客戶打包發貨(8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李琛璨走在從興北村老鄉家收蔬菜返回的路上(8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李琛璨(中)在車間中與工人們一起用午餐(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李琛璨(左二)在辦公室與客服一起策劃網店推廣文案(8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李琛璨在辦公室操作電腦處理訂單(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王衛花在葡萄園中采摘葡萄(9月4日攝)。 今年40歲的王衛花是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魏寨街道老凹莊村人,她種植葡萄已有十年。 大學畢業后,王衛花曾在西安工作。2010年,懷著對家鄉的感情和干事創業的決心,王衛花帶著全部積蓄返回老凹莊村種植葡萄,并成立果優特種植專業合作社。創業初期,天災和病蟲害曾給王衛花造成巨大損失,不服輸的她一邊總結教訓,一邊努力提升葡萄品質,咬牙堅持了下來。 如今,王衛花的葡萄園已有20多個品種,發展客戶1000多人,帶動村民發展葡萄種植近1000畝,以入股分紅的形式幫扶貧困戶43戶。 “農業是我畢生的事業,我會一直走下去,讓故鄉充滿葡萄的芬芳與甜蜜?!蓖跣l花說。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廣大農村青年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匯聚強大的青春能量。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王衛花(左一)在葡萄園內向客戶介紹不同的葡萄品種(8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王衛花(左二)在葡萄園門口售賣葡萄(8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王衛花(右)與合作社社員在采摘葡萄(8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王衛花(左)與丈夫王曉東走在葡萄園中(8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王衛花在葡萄園采摘葡萄(8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王衛花在葡萄園內忙碌(8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