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安徽省蕪湖市。周長約1029米已廢棄30多年的白馬礦坑隨著時間推移,并伴隨石灰巖反應、地質等多方面原因,礦坑內的水質逐漸呈強堿性并變成深藍色。
藍色的湖體和礦坑的巖石相襯下酷似“馬爾代夫”旅游景點,成為“網紅”,一時間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打卡。
中國版“馬爾代夫”,安徽三十年廢棄礦坑成網紅打卡地。
安徽三十年廢棄礦坑成網紅打卡地。
安徽三十年廢棄礦坑成網紅打卡地。
安徽三十年廢棄礦坑成網紅打卡地。
安徽三十年廢棄礦坑成網紅打卡地。
安徽三十年廢棄礦坑成網紅打卡地。
安徽三十年廢棄礦坑成網紅打卡地。
安徽三十年廢棄礦坑成網紅打卡地。
相關鏈接
廢棄礦坑變身獨特酒店依崖壁而建每間套房設有水族館
這是位于上海松江佘山腳下的世茂洲際酒店(11月13日無人機拍攝)。位于上海松江的世茂洲際酒店11月15日正式開門營業。這家在一個廢棄采石礦坑內建成的酒店成為上海又一新景。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工作人員在礦坑底部的酒店親水平臺布置座椅(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市民在位于上海松江佘山腳下的世茂洲際酒店參觀(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這是世茂洲際酒店大堂內的水幕裝置(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這是位于上海松江佘山腳下的世茂洲際酒店(11月1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一條人造瀑布從酒店主體建筑旁的礦坑頂部流下(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一名工人(右下)在位于酒店頂樓附近的崖壁上施工(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相關鏈接
廢棄礦山變身“生態金山”
空中俯瞰湖州市埭溪鎮東紅村的光伏發電站(9月26日無人機拍攝)。該光伏電站占地2500多畝,是當地廢棄礦坑通過改造建成的“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站。
近年來,浙江省湖州市大力開展廢棄礦山治理工程,多處礦山通過生態治理重獲新生,變身光伏電站、生態公園、產業園區等,收獲生態與經濟雙重效益。
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空中俯瞰湖州市埭溪鎮東紅村的光伏發電站(9月2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9月26日,工作人員在巡檢湖州市埭溪鎮東紅村的光伏發電站。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空中俯瞰湖州市埭溪鎮東紅村的光伏發電站(9月2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相關鏈接
荒山變身光伏電站
這是7月5日拍攝的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這是7月5日拍攝的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這是7月5日拍攝的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這是7月5日拍攝的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這是7月5日拍攝的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曹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