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0月23日無人機拍攝的“怒江72拐”?!芭?2拐”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縣境內,是川藏線上一段艱險與美景并存的公路。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新華社成都12月24日電 題:格?;ㄩ_滿天路——寫在川藏公路通車65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清晨8點,四川康定,一隊來自成都的單車騎行隊伍向著晨曦中的折多山進發。160公里外的雅江縣相格宗村,藏族大叔布珠正將熱騰騰的酥油茶斟進客人的茶碗。
900公里外的西藏八宿縣,值勤人員仔細拭去擋風玻璃上的霜雪,開車駛出駐地,開始了一天的道路巡護。
從成都到拉薩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是旅行者的探險之路;是祖國內地向雪域高原源源不斷“輸血”的發展之路;也是一代代修路人、護路人的精神傳承之路。65年來,代代川藏線人和沿線的群眾,用奉獻、犧牲、善良、淳樸共同在這條天路上書寫傳奇。
這是11月1日無人機拍攝的317國道德格縣雀兒山段。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這是雀兒山下的張福林烈士陵園(11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其美多吉在途中幫助社會車輛安裝防滑鏈(資料照片)。其美多吉是中國郵政甘孜縣分公司郵運駕駛組的一名郵車司機,往返在甘孜縣與德格縣之間。這段路程是四川省甘孜州綿延5866公里、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的雪線郵路最危險的一段。新華社發(周兵攝)
其美多吉與同事駕車行駛在雪線郵路上(資料照片)。其美多吉是中國郵政甘孜縣分公司郵運駕駛組的一名郵車司機,往返在甘孜縣與德格縣之間。這段路程是四川省甘孜州綿延5866公里、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的雪線郵路最危險的一段。新華社發(周兵攝)
這是10月23日在芒康縣如美鎮無人機拍攝的318國道瀾滄江上的竹卡大橋。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這是10月24日在西藏八宿縣怒江溝拍攝的當年筑路的十八軍留下的標語。新華社發(唐文豪攝)
在西藏八宿的怒江大橋旁矗立著一座橋墩(10月23日攝)。據十八軍后人介紹,工兵5團一位戰士修橋時過于疲憊,不慎掉入了正在澆注的橋墩中,成了永遠的紀念碑。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在川藏公路沿線的雅江縣剪子彎山下相格宗村,騎行在川藏線上的游客來到布珠民居客棧里住宿用餐(6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6月25日,在川藏公路沿線的雅江縣剪子彎山下相格宗村布珠民居客棧,55歲的布珠(左)幫一名騎摩托車的游客推車。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幾名騎游者騎行在川藏公路剪子彎山段(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武警某部交通養護中隊的戰士在318國道八宿縣邦達鎮段養護路面(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牛羊群在水草豐美的石渠縣扎溪卡大草原徜徉(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這是317國道矮拉山段(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這是317國道斜拉山段(10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這是317國道西藏那曲市索縣段(10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這是317國道矮拉山段,2018年10月矮拉山隧道建成通車(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這是318國道覺巴山段。該段地處橫斷山脈的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10月23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這是318國道剪子彎山段,大雪過后銀裝素裹(10月1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這是318國道西藏林芝市尼洋河谷段(10月2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
西藏林芝市魯朗鎮(10月25日攝)。
在全長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沿線,雪山環繞、江河清澈,樹木層林盡染,各色民居點綴其間,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川藏公路路況的日漸改善,帶動著沿途藏區發展日新月異。
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位于四川境內的川藏線著名攝影景點新都橋(10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晨光中的四川鄉城縣民居(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西藏八宿縣然烏鎮民居(10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位于四川境內的川藏線著名攝影景點新都橋(10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西藏波密縣境內古鄉湖畔的雪山、彩林和民居(10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在川藏線四川石渠縣境內,朝霞中的民居炊煙裊裊(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翻越川藏線72道拐后的美景(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川藏線四川甘孜縣境內的雪山和民居(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川藏線四川甘孜縣境內的雪山、白塔和民居(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川藏線四川理塘縣境內的雪山和民居(10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
川藏線四川理塘縣境內的雪山和民居(10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陳天湖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