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成在堯告村高山天然牧場了解牛的生長情況(4月26日攝)。
今年39歲的李義成是廣西柳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職工。2017年8月,他主動申請來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堯告村擔任脫貧攻堅工作隊員,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指導員。
堯告村位于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處,這里交通不便,土地資源匱乏,自然環境惡劣。李義成和工作隊的同事們剛來到堯告村時,這里還有135戶510人尚未脫貧,全村只有3個屯修通水泥路。
面對艱巨繁重的扶貧任務,李義成和同事們從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特色脫貧產業和推進文化旅游等方面入手,積極開展各項工作。
從駐村第一天起,李義成將自己的背包放在宿舍里,背起了當地家家戶戶都用的“哈哈背袋”,用來裝文件、資料、干糧等物品。“哈哈背袋”簡易輕便,價格低廉,當地苗族群眾用它來裝午飯、工具、野菜、草藥等,是日常外出勞作必備的物件。
頭頂草帽、腳穿解放鞋、背掛“哈哈背袋”,李義成就這樣走村串戶做扶貧工作,用真情實干贏得了村民們的認可。65歲的梁新招老人說,李義成比農民還像農民。
三年來,在李義成和同事們共同努力下,靈芝、松茯苓、優質稻米、黑木耳等成為群眾增收主要產業;堯告苗族拉鼓文化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全村19個屯中,18個屯修通了水泥路,最后1個屯的水泥路也正在建設中……2019年,堯告村實現整體脫貧摘帽。
實現整村脫貧之后,李義成計劃整合苗族拉鼓民族文化和高山天然牧場等資源,建設特色鄉村旅游區和苗族拉鼓習俗傳承基地,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這是云霧繚繞的堯告村(無人機照片,2019年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左)在村民家準備晚餐(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左)在巡寨了解防火情況(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右)在走訪貧困戶的路上(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騎車前往堯告村高山天然牧場,準備了解養牛場的養殖情況(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右)在辦公室拿上扶貧材料,準備走訪貧困戶(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右)在走訪貧困戶(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右)在村民家里了解手工藝品的制作情況(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在村民家里了解手工藝品的制作情況(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左)在田間了解春耕生產情況(2019年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李義成走在山間小路上,準備了解群眾春耕生產情況(2019年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相關鏈接
苗山脫貧影像志——春到苗寨脫貧提速
3月25日,在桂黔烏英苗寨,村民在搬運螺苗,準備投放。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當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扶貧部門將11000斤螺苗送到桂黔烏英苗寨,免費發放給34戶脫貧戶和貧困戶。烏英苗寨位于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處,共有140戶600多人,其中100戶屬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40戶屬貴州省從江縣翠里瑤族壯族鄉南岑村。這里交通不便,土地資源匱乏,自然環境惡劣,是一個貧困的苗寨。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烏英苗寨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貧困戶已從2016年的92戶減少到目前的4戶,即將實現整體脫貧摘帽。今年,當地黨委政府在繼續改善烏英苗寨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大對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引導群眾發展木耳、水果、禾花魚、土豬等種養產業,增加收入,順利實現脫貧。
3月25日,在桂黔烏英苗寨,村民將螺苗搬往田間,準備投放。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3月25日,在桂黔烏英苗寨,村民在搬運螺苗,準備投放。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3月25日,在桂黔烏英苗寨,村民將螺苗搬往田間,準備投放。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3月25日,在桂黔烏英苗寨,村民將螺苗挑往稻田,準備投放。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3月25日,在桂黔烏英苗寨,村民往稻田里投放螺苗。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相關鏈接
苗山脫貧影像志——她和她的姐妹們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從左至右:返鄉創業的何慧瓊、歐意鳳、楊美燕、梁小哲、陳潔、石秋香、梁壬梅、黃玉萍、吳春穎、吳冬仙(3月13日至3月21日攝)。
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融水縣就業創業出現“鳳還巢”現象,不少在外地打拼的婦女,利用所學技能回鄉創業。據統計,截至目前,融水返鄉創業婦女人數累計1300多人,創業項目包括養殖場、農家樂、餐館、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當地政府以“巾幗脫貧建新功”為主題,開展系列服務婦女創業就業工作,打造72家巾幗扶貧車間和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培養一支“返鄉創業女能人隊伍”,帶動上萬名留守婦女發展產業,實現就近居家就業創業。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梁小哲在苗族服飾創業孵化基地(3月17日攝)。
今年49歲的梁小哲曾在上世紀90年代到廣西南寧打工5年。20年前,家鄉大力發展旅游文化脫貧產業,梁小哲決定回到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雨卜苗寨,創辦苗服刺繡制作工作室。經過多年努力,梁小哲已成為廣西區級非遺傳承人、柳州市優秀民間藝術家,其作品獲得國內外多項大獎。30名婦女在她的帶領下實現脫貧。目前,她正在建設苗族服飾創業孵化基地。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鎮紅薯種植基地,石秋香挑著紅薯苗,準備種植(3月14日攝)。
2008年,石秋香大學畢業后到廣東深圳闖蕩。2013年,她辭職返鄉創立“秋野家山珍”品牌,幫農戶銷售野生靈芝等特產。2016年開始,她發展更適合本地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種植的紅薯產業。目前帶動2400多位貧困農戶種植紅薯4000多畝。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鎮毛潭村,38歲的歐意鳳(右三)和返鄉發展產業的婦女們(3月13日攝)。
歐意鳳曾在外務工10多年,2014年,她回到家鄉,種植甘蔗和紅薯,并養豬、釀酒,逐步擺脫貧困。在歐意鳳的帶動下,村里的婦女陸續回鄉發展產業。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七彩農場,梁壬梅(左)和脫貧戶何春瓊在采收石斛(3月13日攝)。
梁壬梅曾在外面闖蕩8年,2011年,她返鄉創業,在縣城郊區創辦七彩農場,帶動200多戶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產業。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城一處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附近,45歲的楊美燕(左)和搬遷戶楊鮮花在農場里護理果樹(3月13日攝)。
楊美燕曾到外地務工4年。2000年,她返回農村老家創業。2010年,楊美燕來到縣城創辦農場,養豬種果,發展種養產業。目前,農場種植果樹140畝,每年出欄生豬3000多頭。楊美燕聘請的20名工人中,大多是搬遷到縣城的貧困婦女。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錦繡苗山刺繡有限公司,44歲的何慧瓊(左一)和員工們在車間里合影(3月13日攝)。
何慧瓊曾到江蘇的刺繡工廠打工,學習先進理念。2016年,她返回家鄉,創辦自己的刺繡生產公司,轉型升級傳統苗族刺繡工藝,實現機械化生產。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一家苗族服飾作坊,39歲的黃玉萍(左)和工人在整理服飾(3月13日攝)。
2012年,黃玉萍到縣城開辦苗族服飾作坊,帶動貧困婦女居家就業。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永樂鎮毛潭村,陳潔(前)在查看新養殖場的建設情況(3月14日攝)。
2008年,大學畢業后,陳潔回鄉在貧困村創辦生態農業科技養殖場。部分村民實現居家就業,多年來保持穩定收入。豬場有母豬800多頭,年出欄豬苗10000多頭。目前,更加現代化的分廠正在建設中,即將實現投產。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香粉村,34歲的吳春穎(右)和妹妹吳冬仙在養殖場里喂雞(3月14日攝)。
吳春穎和吳冬仙曾經在外打拼多年。2013年,她們回到家鄉,成立養殖合作社,帶領90多戶貧困戶養雞。目前,合作社每年出欄土雞12萬只。融水苗族自治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外出務工是很多貧困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
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