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右)跟著母親游玉瓊學習巖茶的木炭烘焙法(5月10日攝)。
游玉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的唯一女性傳承人。三十余年前,游玉瓊從父親手中接過小茶廠,如今,小茶廠已成為福建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茶企,游玉瓊成了武夷山遠近聞名的女茶人。
1985年,為增加村里的財政收入,游玉瓊的父親游永生帶頭承包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茶廠,當時年僅17歲的游玉瓊,成為茶廠里的女員工。個性要強的她四處拜師學藝,三十五年如一日鉆研制茶。1998年,游玉瓊成立“金佛巖茶研究所”,聘請專家擔任技術指導,投入大量經費,進行新品種的研發與攻關,歷時十年,終于研發出“金佛”茶,為武夷茶貢獻了一個新品種。
5000畝茶山,年產量200多噸,400多位員工,游玉瓊把小廠做成了龍頭茶企,但企業如何運營管理?如何把自己的巖茶制茶技藝更好傳承,讓武夷巖茶營銷世界各地?游玉瓊把“接棒”的任務交給了獨生子、海外留學歸來的“90后”方舟。作為“茶三代”,方舟正嘗試利用大數據把茶葉生產過程的各項數據模式化和標準化。
“非遺傳承人,不是一個用來告訴別人我多厲害的頭銜,而是告訴我肩上擔負的責任和義務,要把這門祖宗的手藝傳給后代,把這門傳統的巖茶制作手藝推向山外,推向世界。”游玉瓊說。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游玉瓊和方舟帶著公司員工抓緊采摘武夷巖茶中的白雞冠品種(無人機照片,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方舟跟著母親游玉瓊(右)學習傳統手工制作武夷巖茶(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方舟跟著母親游玉瓊(右)學習采摘武夷巖茶中的白雞冠品種(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游玉瓊在對武夷巖茶中的白雞冠品種按白茶做法進行創新研制(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方舟(右)在指導公司員工使用電商平臺直播銷售武夷巖茶(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游玉瓊(右一)帶著兒子方舟(右二)和公司制茶師傅們一起審評毛茶(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方舟跟著母親游玉瓊(左)學習手工制作武夷巖茶(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游玉瓊跟方舟一起對武夷巖茶中的白雞冠品種按白茶做法進行創新研發(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方舟在對新研發出的白雞冠茶用傳統綿紙進行緊壓包裝(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