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貴州省赫章縣安樂溪鄉半夏種植基地除草(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吳思攝
“去年以來,給村民的工資就發了48萬元,戶均增收三四千元。”56歲的豐巖村村支書劉興科說,“村社合一”村黨支部領辦的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盤活荒坡荒地,因地制宜種植中藥材。“沉睡的大山”被再次喚醒,多年的撂荒地變成了“聚寶盆”。
脫貧攻堅“產業革命”推動著極貧山鄉發生一場深刻的經濟變革,豐巖村第一書記張樹說,2019年11月,村里成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任法人的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采取“公司+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天麻、半夏等產業。育種、苗木、技術、市場等都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服務,村民全部入股,可以流轉土地、可以靈活務工,也可以自己發展,而合作社的收益由村集體和村民共享。
“以前大多村民只能勉強靠低保度日,村集體更是沒有一點兒積累。如今村里的賬上隨時都有二三十萬元,給群眾辦點實事也方便多了。”劉興科感嘆道,“當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新時代對村干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豐巖村的實踐,正在安樂溪鄉的村村寨寨展開。作為畢節市18個極貧鄉鎮之一,安樂溪鄉14個村(居)中有11個是貧困村,其中深度貧困村6個。鄉長周遵龍說,目前每個村均已成立黨支部領辦的村級合作社,充分利用群眾撂荒多年土地500多畝,發展天麻、半夏、馬鈴薯、核桃等產業。通過“村社合一”,14個村(居)都實現了有實體經濟支撐,集體經濟積累達660萬元,全面消除了“空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