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育設施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惠民工程。截至去年底,深圳共有各類文化體育場地超過2萬個。但是,與北上廣等城市相比數量仍有差距,場館的公益性也顯不足。
近日,市人大常委會在調研中基本摸清我市文化體育設施的“家底”,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體育場館應保證一定時段、場次對市民免費或優惠開放。
形成遍布全市的公共文體設施網絡
深圳曾經有過兩次文體設施建設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上世紀80年代,建設了深圳博物館、深圳圖書館、深圳大劇院、深圳體育中心等八大文體設施。第二次高潮是從2000年初開始,陸續建設了深圳音樂廳、深圳圖書館新館、大運體育中心、深圳灣體育中心等一批重大文體設施。同時,深圳也大力統籌推進基層文體設施建設,超過80%的街道和社區建成了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形成遍布全市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
統計顯示,至2017年底,全市各類文化場地數量共有10246個,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達560萬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約0.45平方米。全市共有各類體育場地約14000多個,體育場地面積為1991萬平方米,其中,座位數在3000以上的大型體育場館有21個。
區域供給不平衡 缺乏地標設施
盡管深圳的文體設施取得長足發展,但是與城市的發展、市民的需求仍有一定距離。
一方面,設施普遍老化且供給不平衡。原特區內的文體場館大多建設于特區建立之初,當初的標準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與原特區內相比,龍華、坪山、大鵬等原特區外地區文體設施偏少。另一方面,深圳缺乏代表城市形象的重大文體設施,也缺乏能承辦頂級賽事的體育場館。此外,深圳沒有自然博物館、歌劇院、國際網球中心等,也沒有能夠承接國際A級足球賽事的專業足球場。
與北上廣等國內一線城市相比,深圳的文化體育設施仍存在較大差距。深圳擁有博物館(紀念館)47個,遠低于北京的179個、上海的125個,也低于廣州的61個。深圳正在全力打造圖書館之城,可是深圳的圖書館(不含社區圖書館)僅87個,而北京和上海都超過200個。
高標準打造一批深圳特色文體設施
針對調研發現的問題,調研報告提出,在推動我市文體設施平衡分布的同時,也要以超前的眼光高標準地打造一批具有深圳特色的重大文體設施,適應城市發展需要。
調研中,不少區就提出了相關的設想及規劃。比如,南山區提出在深圳灣總部基地片區建設深圳格萊美音樂文化綜合項目、金雞百花獎電影藝術綜合項目、深圳音樂學院。寶安區提出在平欒山公園基礎上,建設公益性影視主題公園,打造深圳“好萊塢”。也有一些區提出,結合深圳創新之都、設計之都的特色,打造未來生活館、科技館、中國設計博物館等。
有代表提出,一流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文化城區,比如紐約的曼哈頓、倫敦西區和南岸、巴黎左岸等。深圳應通過政策支持和引導,集中力量,高起點、大手筆建設與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相匹配的國際一流文化核心城區。
文化核心城區建在哪里?有代表建議,可以以沙河東路和沙河西路為西東界限,北起廣深高速,南抵深圳灣,自北向南將大沙河公園、名商高爾夫球場和沙河高爾夫球場連成一個整體,并與深圳灣公園、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無縫聯結,共同組成深圳未來的“中心公園”,并以此為核心,規劃建設文化與商業、創意、產業、城市公共空間等相融合的文化核心城區。
體育場館優惠時段應在下班后
調研中,代表們也發現,我市雖然建設了許多文體設施,但是市民的獲得感并不明顯,這在體育設施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當前我市的市區兩級公共體育場館大多交由國有投資管理公司運營管理,由于企業追求營利性,一些場館被出租用于商業演出、交易展銷會等與體育運動無關的商業活動,不僅不能滿足市民健身需求,甚至不能保障一些專業運動隊伍的基本訓練需求。
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我市多個體育場館在這一天都免費開放。可有不少市民吐槽,免費開放時段大多是上班時間,根本享受不了這一優惠。
調研報告建議,完善現行體育設施運營管理制度,保證體育場館的公益性,要求企業保證一定時段、場次免費或者優惠對市民開放,市民免費或者優惠使用場館時段要在周末、節假日或者下班后。
報告同時建議,特別是要妥善處理商業活動與市民健身的關系,通過政府補貼等方式,對企業公益性支出給予合理補償,保證企業良性運營。(記者 李舒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