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訊打新基金持續遇冷:從收益率看,打新基金目前的整體業績跌至近3年最低點;從整體規模上看,截至8月21日,82只打新基金較年初縮水174億元至約506億元,整體規模下滑25.6%。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市場低迷,目前打新基金已失去了投資優勢,其將面臨調倉、轉型或者直接清盤的選擇。
曾經風光一時的“打新神器”,目前卻面臨著業績與規模雙雙折戟的尷尬處境。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具備“打新”概念的基金合計82只。截至8月21日,82只打新基金收益率中樞為0.63%,其中35只打新基金業績虧損,占比高達44.6%,2只打新基金虧損幅度更是超15%。
目前,打新基金整體業績已跌至近3年最低點。據華寶證券相關研報統計,打新基金最輝煌的年份是2015年,其收益率中樞為13.95%;2016年全年打新基金收益率中樞為2.89%;2017年約為3.61%。
打新基金業績大起大落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IPO發行審核趨嚴。新時代證券研報顯示,隨著新任發審委首發審批標準不斷收嚴,IPO周均批文數再降,2018年以來,周均批文數更是降至約3家。據統計,今年1月,證監會曾核發15家IPO批文;但到了5月份,總共核發了8家IPO批文;7月份,僅核發了5家IPO批文;8月的前兩周,核發了5家IPO批文。
二是打新基金的收益來源發生了變化。由2015年的新股收益變化為2016年上半年的債券配置收入,到2017年變為底倉配置。2018年以來,由于底倉虧損嚴重,打新基金收益則主要來源于債券收益。
業內人士表示,2018年以來,打新收益和股票底倉收益均低于預期,導致整體打新收益貢獻有限。考慮到絕大多數打新產品均為絕對收益型產品,目前收益很難滿足資金方要求。
在此背景下,失靈后的“打新神器”面臨著調倉或者轉型的選擇。
實際上,不少打新基金二季度已開始調倉。國泰君安研報顯示,截至二季度,從重倉行業來看,銀行已經不是打新基金最青睞的板塊。家用電器和食品飲料、醫藥生物成為持倉贏家,不少打新基金減持了銀行股,銀行板塊已經連續三個季度遭到打新基金減倉。部分打新基金則面臨轉型。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市場持續低迷,打新基金轉成債券基金或者清盤,都是一種選擇。
數據顯示,截至日前,尚有2只打新基金最新規模低于5000萬元,將面臨被“清盤”。
此外,還有不少打新基金選擇了從混合型基金轉為債券型基金,債券比例增至80%以上。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合計有30只打新基金從混合型基金轉為債券型基金,占比約36.6%,其中18只打新基金轉型后持有債券比例超90%。(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