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之后,三大指數均出現大幅下跌走勢,8月更不斷創下年內新低。但在市場出現調整的同時,部分ETF產品不斷迎來資金逆市凈申購,創業板50ETF年初至今規模飆漲46倍。隨著基金半年報陸續披露,抄底資金來源也得以曝光,險資及個人資金成為規模上漲主要推手。
今年以來雖然創業板指數不斷創下新低,部分個股股價甚至已遠低于2015年大波動時期,但資金依然不斷流入其中。
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上周末,創業板50ETF規模上升超過46倍,份額從年初的2.88億份激增至134.6億份。環保ETF、創業ETF、創業板、銀行ETF、證券ETF、券商ETF、傳媒ETF等14只產品,年內規模增長均出現翻倍。這些規模出現迅速上漲的產品中,僅有醫藥ETF、納指ETF兩只產品年內實現了正收益,那么這些越跌越買的抄底主力來自何方?
份額增長最多的創業板50ETF半年報顯示,該基金機構資金占比達到39.21%。去年年末該基金第一至第三位為李光英、李連春及譚凱,均為個人投資者。而今年中報已更改為中國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以及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
今年份額上升3.4倍的創業板ETF,機構投資者占比為43.38%。前三大持有人分別為廣發創業板發起式聯接基金、中國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及格斐諾亞家族專享組合5號聯接基金。而去年年報顯示,該基金第2、3位持有人均為個人投資者。
此外,證券ETF、廣發500ETF等產品中,則出現了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方正證券、南京紫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機構的身影。
統計顯示,廣發300、500工業、國壽500等48只產品,中報數據中機構投資者占比超過8成,除聯接基金持有外,中央匯金、工銀安盛人壽保險、國信證券、證金公司等為主要持有者。
上周市場震蕩反彈,但場內交易情緒低迷,單日成交量頻創年內新低,但資金依然逆市流入ETF基金,這已是此類產品連續第5周出現凈申購。
統計顯示,上周A股ETF總體凈申購19.40億份,連續第五周凈申購。創業板ETF、創業板50ETF合計凈申購逾10億份,近五周累計凈申購57億份,規模增長逾三成,期末份額均創歷史新高。(記者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