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市場迭創新低,海外資金大舉抄底之際,國內多路增量資金入市值得期待。據初步統計,繼養老金率先全面入市后,保險資金戰略投資再次松綁,銀行理財資金入市提速,基金、私募正募集新產品入市。
逾4100億養老金開始投資
養老金入市步伐加快,為A股注入一劑強心針。10月31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9月底,北京、山西等15個省(區、市)政府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署委托投資合同,合同總金額7150億元,其中4166.5億元資金已經到賬并開始投資。
上市公司三季報數據顯示,養老金正在加大對A股的投資力度。整體來看,三季度養老金15個賬戶共計持有33只股票,持股數量再創新高。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養老基金委托投資的部分資金入場,將擴大機構投資者的資金規模,未來將為A股注入可觀的增量資金,有助于通過優化投資者結構改善A股投資環境,推動形成價值投資觀念,進而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19家銀行備戰理財子公司
11月26日晚,農行、工行公告披露,擬設立理財子公司。截至目前,四大行均已設立理財子公司,而包括四大行在內,已有19家商業銀行公告擬設立理財子公司,合計最高出資資本金達1670億元。
10月19日,銀保監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在允許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和公募理財產品通過基金間接投資股票基礎上,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產品直接投資股票。
“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產品直接投資股市,A股將迎來銀行系長期增量資金。”中信建投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榮認為,目前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最新規模為23萬億元,配置權益的部分只有9%左右,預計未來二級市場配置占比可能回升到10%,有望為A股市場帶來2萬億元增量資金。
險資入市松綁帶來新增資金
近期,一系列促進險資入市的政策文件相繼落地。10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為優質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提供長期融資支持,維護金融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次日,銀保監會對《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擬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股權投資的行業范圍限制,要求保險公司綜合考慮自身實際,自主審慎選擇行業和企業類型,并加強股權投資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建設。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險資入市松綁給出了兩大信號:一是保險資金可參與股權質押業務;二是松綁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他說,保險資金入市松綁將為A股帶來巨量新增資金,保險資金尋找長期優質標的需求也將提升。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5.87萬億元,投資股票和基金的規模分別為1.30萬億元和0.89萬億元,占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的比例為8.17%和5.58%。若按照30%的投資上限,粗略計算保險資金仍有約2.57萬億元的投資空間。
公募和私募不斷提供源頭活水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A股的持股市值的占比都比較大,是A股市場資金量的穩定供給者,為A股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備資金。
據證監會統計,公募基金誕生20年,成了A股市場最大機構投資者。20年里基金為投資者提供可觀的長期回報,累計分紅已達1.66萬億元。從投資回報看,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6.18%,跑贏上證綜指1倍。
同時,私募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增量資金。截至10月底,私募基金總管理規模為12.77萬億元。短短三年時間,私募的總規模增長了9.13萬億元,一舉邁過10萬億元大關。(讀創記者鐘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