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市場矚目的科創板正加緊籌備中。記者從多位投行人士處獲悉,上周六上交所召集機構座談會,就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征求市場意見,其中包括上市標準、交易制度、注冊制試點實施方案等議題。受此消息刺激,創投板塊4日大漲,截至收盤,銀河生物、電廣傳媒、全新好等10只個股漲停。
上市標準或有多重
自11月5日科創板橫空出世后,監管層相關籌備工作快速推進。11月14日,上交所發行上市總經理魏剛表示,科創板爭取在明年上半年見到“成效”。
有傳聞稱,登陸科創板主要有5大類指標,行業屬性和業績是硬指標。
其中,行業屬性屬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
業績方面,則需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之一:1、連續2年盈利且合計凈利潤超過5000萬元,或最近一年盈利,收入超過2億元;2、最近一年營收超過2億元,且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收入比重超過10%;3、估值超過20億元,最近一年營收超過3億元。
對于市場傳聞的上市標準,多位投行人士表示,目前尚未有定論,估計有多重上市標準供選擇。
安信證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師諸海濱指出,“綜合分析近期上海市領導密集調研的科創類企業,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國際知名獨角獸企業類,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醫藥等領域,如深蘭科技、依圖科技、聯影醫療等;二是全球領先成熟企業,如奧盛集團、華榮集團;三是國內新經濟龍頭企業,這類企業集中在人工智能、云計算、醫療器械等領域,如復宏漢霖、七牛信息等;四是政策扶持填補國內空白,如新昇半導體、積塔半導體等。”
東北證券策略分析師付立春表示,除了財務指標更多樣,科創板的財務要求接近主板,高于創業板、新三板等。從財務標準看,科創板初稿中的利潤標準或略低于A股主板,收入、研發投入等標準高于主板。科創板財務標準普遍高于戰略新興板、創業板與新三板等。
初期規模或500億左右
自從科創板消息出來后,市場對其發行規模、分流資金等比較擔憂。不過,大多機構認為初期規模應該不大,對市場流動性沖擊有限。
國泰君安近日發布報告預計,科創板的相關制度將在明年一季度實現突破性進展,第一批備選企業應會具備行業地位突出、市值規模較大等特點。科創板推出初期發行規模將在500億元人民幣以內,發行家數在20至50家。科創板推出后將在一定程度上分流IPO規模,但對場內資金的流動性沖擊有限。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記者表示,“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并不意味著大量的擴容,建議交易所要根據市場的狀況來控制新股發行的節奏,防止對市場造成不利的影響。”
結合新三板歷史經驗,500萬市值金融資產的門檻導致滿足要求的自然人投資者不足0.09%,使得新三板流動性較差。
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由于科創板大多屬于高新行業,利潤波動較大,因此資金門檻不宜過低。當然考慮到流動性,也不宜像新三板500萬那樣的高門檻。”(陳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