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行業“過冬”已成共識,盡管11月份業績明顯回暖,但受訪的證券從業者們表示,今年是券商最難熬的一年,辭職是行業的普遍現象,投行業務也創下了2015年來的最差承銷記錄。
業務受限投資人熱情銳減
34家上市券商在11月累計實現營收174.37億元、凈利潤71.66億元,分別環比增長76.83%、210.09%;但從可比口徑來看,上市券商11月營收及凈利潤同比僅增長3.09%、17.76%,無法扭轉券商全年業績下滑的局面。
某券商營業部負責人在今年離職后表示,2018年應該是證券人最難熬的一年,降薪是普遍情況。“傳統業務很難賺到錢,但是機構業務在今年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他表示,以前券商靠兩融、質押業務能夠獲得一些收益,但是在降杠桿的過程中,這部分收入顯著減少。從總部的情況看,在今年進行的IPO、發債等業務都比往年難做,所以大家會覺得今年很難熬。
據某大型券商深圳地區營業部的一名資深投顧透露,現在基本看不到投資人來營業部辦理業務或者咨詢,交流基本靠微信群。“前兩年行情好的時候,我手頭有三四個客戶群,隔一小時沒看手機就有幾百上千條未讀信息。但是今年,微信群變得很安靜,有的客戶退群了,說短期內不打算在看股票了,不少客戶已經不參與群里的股票討論了。”
變相降薪導致投顧“跳槽”
上述投顧表示,盡管工資出現了下降,“暫時還沒有跳槽的想法”。而另一位中型券商的投顧向記者表示,其所在的營業部有一些同事已經辭職。“券商收入和交易量息息相關,最近的財報和市場都能看得出券商日子很難熬,我們工資一直不高,現在拿得更少了。”對方表示自己有跳槽意向,正在留意相關的機會。
有證券人士表示,去年開始薪酬出現下降,今年尤為明顯。去年之前,雖然傭金收入在下降,但還可以開展其他的業務,來彌補這部分收入的減少;但今年可以操作的業務越來越少,在高質押的行情下很難開展。“現在獎金基本沒有了,績效工資也受市況影響下滑。”
有受訪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其所在營業部的計薪方式為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各占50%,若績效工資顯著下降甚至完全被“砍掉”,那必然會直接影響到從業者的薪酬,并對今年的年終獎表示擔憂,“估計會很少”。
研究所與投行日子也難熬
下半年市場還頻頻出現券商研究所裁員的傳聞,從業者日子難熬已成共識。券商今年的年度策略會也普遍低調,無論是聲勢、規模還是規格,均較以往出現了縮水。今年申萬宏源證券和華創證券還開啟了策略會收門票模式,票價數千元不等。
經紀業務上的“價格戰”現在也蔓延到在投行業務上了。近日,上海農商銀行A股IPO項目保薦機構(主承銷商)評標結果公示,三家中標券商給出的保薦費及承銷費率引發投行人士熱議。國泰君安的保薦費為16萬元,承銷費率0.45%;中信證券的保薦費為30萬元,承銷費率0.28%;而海通證券開出的保薦費僅有5萬元,被業內人士戲稱為“地板價”,承銷費率0.05%。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上月末,有40家券商投行獲得了IPO項目主承銷收入,累計實現收入50.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1.18億元下降了64.16%,并創下了2015年以來的最差承銷收入紀錄。(詹鈺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