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8年12月25日訊 (記者 吳玉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近日召開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座談會,與會代表認為要積極培育中長期投資者,暢通各類資管產品規范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實際上,今年資管新規出臺后,各類金融機構資金入市持續落地。業內認為,此次金融委的精神,給市場對增量資金入市提供了更大想象空間。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指出,從中國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來看,以散戶為主,短期交易比較頻繁,資本市場呈現類零和博弈的情況比較多,這是不健康的,但從投資端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如何讓各類資金規范的進入市場,需要進一步去探討,需要長期規則的制定、跨部門的協作。
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兩個部分,一是投資者,二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方面,包括信披制度、退市制度,需要形成比較好的結構,好企業不斷上,壞企業可以有通道退出。投資者方面也可以不斷優化。今年以來由于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各類金融機構資金入市較為謹慎。此次金融委座談會提出“暢通各類資管產品規范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給市場對增量資金入市提供了更大想象空間。
今年10月份,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優勢,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為優質上市公司和民營企業提供長期融資支持,維護金融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明確了專項產品的投資范圍,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及其股東公開發行的債券和非公開發行的可交換債券等。
早在4月27日,《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出臺,要求,“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這是監管制度首次明確要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12月2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對外發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要求理財產品投資范圍更加廣泛,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對銀行來說,這意味著理財產品投資范圍得以擴大,產品創新的空間更大,對股市來說,將可以引入更多的長期穩定資金,投資者結構和投資風格也有望改變。(吳玉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