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2018年后,券商抓緊時間“進補”。中信建投今年開年就推出超百億定增,而去年廣發證券、海通證券與國信證券拋出的百億定增方案也在推進中。此外,一些券商擬發行公司債,部分券商加入了“賣房團”,多渠道“補血”。受訪的業內人士指出,券商在年初進行資本累積是常規操作,一方面是出于賬面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做好新一年的戰略布局。
券商開啟花式“進補”
新年首月,中信建投證券就推出了今年首單定增,公司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數量不超過12.77億股(含本數),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30億元。
另外,去年申萬宏源和華泰證券也完成了百億定增,募資額分別為120億元和141億元;廣發證券關于募資不超過150億元的定增項目已獲批文;海通證券、國信證券、興業證券分別推出了不超200億元、不超150億元和不超80億元的定增預案。
除大手筆定增外,券商還通過發債“補血”。中信建投于本周三晚間公告稱,擬繼續發行不超100億元永續次級債券;而就在本周四晚間,公告顯示監管層均批準了中州證券、中原證券關于非公開發行總額不超過50億元公司債券的申請。另外,今年1月初,國泰君安與渤海證券的發債申請同時獲批,前者被核準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面值總額不超過59億元的公司債券,后者的公司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70億元。
部分券商加入了“賣房團”。據公告,去年10月底、12月中上旬,中原證券、國元證券與華西證券均準備將房產變現,三券商本次擬出售的房產評估值合計高達9.36億元,其中華西證券公開掛牌出售的物業評估價值達到了8.17億元。
業內稱不必過分解讀
正緣資本投資公司總經理馮亮向記者表示,券商凈資本與海外發債、評級等多方面息息相關,在香港上市的券商受到的影響也很大,“若資本金不足,會影響海外評級,發債也會受到限制”。另外,券商不少業務例如融資融券、質押等都與其資本金有關,因此券商多渠道補充資本金是常規操作。他指出,券商通過定增等方式“補血”,一方面能讓報表好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處理一些風險項目,為新一年開展戰略布局進行儲備。
有不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券商近年的日子有多艱難是有目共睹的”,定增、賣房等“進補”行為也不單發生在證券行業,銀行等也在積極“補血”,這與大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他認為,不必對券商大規模定增、賣房等“補血”行為進行過度解讀,多數券商目前還處于積極進攻的狀態。“我們以定增方案為例,幾家券商大手筆定增,資金運用方向之一是以股權質押、融資融券為代表的資本中介業務,可見券商‘補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業務,這與A股某些公司的‘保殼游戲’不同。”(詹鈺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