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9年11月06日訊 (記者陳燕青)中央結算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境外機構托管債券面額達18061.3億元,當月增持量115.85億元,同比增19.82%,環比增0.65%。自去年12月以來,外資已連續11個月增持中國債券,繼續刷新歷史紀錄。
記者注意到,在我國債券市場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今年以來中國債券被納入國際主流指數的步伐不斷提速。據華泰證券估算,中國債券在納入三大國際債券指數后外資流入規模有望達到1900億美元。
彭博公司4月1日宣布,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將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并將在20個月內分步完成。共有超過350支中國債券被納入該指數,完全納入后,人民幣債券資產將在指數總市值中占比6.06%。
摩根大通9月4日宣布,以人民幣計價的高流動性中國國債將于2020年2月28日起被納入其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并將在10個月內分步完成。該系列指數追蹤資金規模約為2260億美元。
此外,富時羅素已將中國債市納入其新興市場國債指數、亞洲國債指數和亞太國債指數,但仍未納入其旗艦指數(WGBI)。該指數追蹤資金規模約為2萬億美元至4萬億美元,若成功納入,中國國債所占權重將達5%至6%。
值得一提的是,半個月前銀行間債市對外開放又一新舉措落地。央行和外管局日前發布《關于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有關事項的通知》,允許同一境外主體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債券進行非交易過戶,資金賬戶之間可以直接劃轉,同時同一境外主體通過上述渠道入市只需備案一次。
對此,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分析稱,“中國債券能夠持續吸引外資流入主要是因為中美利差處于高位,中國債券的收益率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債券有較大的吸引力。隨著中國債券加入國際債券三大指數體系,外資機構配置中國債券的需求將大大增加,未來其配置的債券品種會進一步豐富。”
近期在CPI走高、社融超預期等影響下,債市出現了一波調整,上周十年期國債利率快速上行至3.3%的關鍵點位,上周四、周五債市短暫企穩。5日,由于央行將1年期MLF利率意外下調5個基點,國債期貨全線上漲。
對此,上海邁柯榮信息咨詢董事長徐陽對記者稱,“外資持續增持中國債券一是因為人民幣存在升值的基礎,二是中國國債收益率相比其他優質國債處于高位。由于中國CPI高企,明年上半年之前貨幣寬松的余地有限,將會限制債市的表現。”
華泰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繼強表示,盡管短期內債市面臨的各方面環境仍偏不利,但是債市的調整空間有限,十年國債利率不會脫離3.3%太遠,應該不會達到四月份高點。從配置時間上來看,或許明年1-2月份是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