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 4月 25 日,在深圳市社會組織管理局的指導下,由深圳市福彩公益金資助,深圳市社會組織總會及深圳市社會組織創新示范基地主辦的“社會組織園區發展網絡座談會” 順利召開。 全市各社會組織園區運營機構負責人、入孵社會組織及初創公益機構代表出席,共同探討 社會組織園區規范化管理與專業能力建設 的有效途徑。
深圳社會組織創新示范基地是由市社會組織管理局主辦,深圳市社會組織總會運營的市級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發布社會組織和各行業動態信息,對接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需求,整合社會組織和政府各部門、各區、街道資源,實現政府、社會、市場三方的良性互動,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社會組織創新示范的集群效應。
據了解,深圳已成立了寶安區社會組織培育服務中心、深圳社會組織總部基地(福田)、龍崗社會創新中心、南山區社會組織創新苑、鹽田區社會組織服務園(籌)、羅湖社會創新空間、龍華區社會組織孵化服務中心七個區級社會組織園區。
深圳市社會組織總會副秘書長、深圳市社會組織創新示范基地總干事徐輝,向與會的社會組織代表介紹了成立深圳社會組織園區發展網絡的背景與意義。隨著改革開放以及深圳社會組織管理體制的改革,深圳社會組織飛速發展,數量劇增,規模也不斷擴大。而在機構重組整理、資源重新分配、利益重新確立的社會轉型下,都在發生變化,導致更多的社會組織面臨發展困難、經濟資源短缺、人力資源水平降低等多方面問題。
深圳市社會組織創新示范基地作為市級公共服務平臺,除了要為各社會組織做好服務之外,同時還承擔著聯絡各區社會組織園區的重要任務。建立社會組織園區發展網絡,主要是以創新示范基地為基礎,分別與各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創新空間、創新中心、交流基地等平臺建立合作關系,密切聯系、整合資源、交流互助、協助發展,為市區各級社會組織提供能優質服務,實現社會組織資源利用最大化。
此次座談會上,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深廣地區總干事兼華南區負責人王鑫圍繞“社會組織園區規范化建設”做了主題分享。恩派于 2006年 在全國首創“公益孵化器”的概念,并在上海浦東率先運作,至今在全國每年將孵化20個左右的民間公益組織。由NPI發起的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已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成功落地,并負責在當地拓展公益孵化器、公益創投、NPO能力建設等項業務。2007年,NPI在中國最先實踐的“公益創投”(Venture Philanthropy)公益投入方式也引起各界的廣泛認同,并先后與企業、政府合作開展了若干公益創投項目。
壹基金深圳項目負責人唐藝蕾則結合“我能實驗室”的案例,介紹了初創社會組織培育與專業能力建設的可行路徑。我能實驗室是壹基金于2015年10月創立的公益創新品牌,取自壹基金的愿景“盡我所能,人人公益”。旨在支持各行各業的個人和組織,特別是新興社群以創新方式參與公益。這是一個長期的公益創新平臺。截至目前,“我能實驗室”已在全國范圍內吸引了882個項目報名,其中98個項目晉級,47個項目入選獲得資助。培育了BeeCo同耕·城市農夫、社區媽媽活力公寓、握手 302等一批優質的項目,其中兩家還獲得B Corp認證(共益企業)。
社會組織是一個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發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深圳社會組織園區發展網絡的成立,對于平臺型社會組織的規范化建設、公益組織的專業化發展以及社會服務轉型升級都有著重要意義。園區發展網絡一方面推動了深圳市區兩級社會組織的縱向合作升級,同時也解決了不同組織間橫向跨區域合作的痛點。通過園區發展網絡的資源整合,讓社會組織規范化、專業化發展有了切實有效的路徑,也為構建基層共建共享共治社會治理格局提供了又一個“深圳模式”。 ( 張俊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