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 從大白兔奶糖唇膏、回力球鞋到故宮日歷、改良旗袍……近年來,以新制造為代表的新國貨頻頻刷屏,一股濃濃的“國潮”風在當下流行開來。
究竟什么是“國潮”?看似平常的國貨是如何引爆潮流的?記者對此進行調查。
有一種潮流叫“新國貨”
無紙化生活早已盛行的今天,一支簽字筆也能引領時尚?當文具遇上國粹,產生的“化學反應”正顛覆很多人的想象。
此前,晨光文具與京劇“聯姻”,將生旦凈末丑的扮相繪于文具之上,瞬間火爆市場。而因文創的融入,晨光把看似幾塊錢的小買賣做成了年營收80余億元的大生意。
一支筆的蛻變,折射了國貨的“復興”。
回力小白鞋“踏上”國際時裝周、非遺刺繡的衛衣“變身”街頭流行……融入文化內涵、接軌世界潮流的新國貨給人以新感覺。買國貨、用國貨、曬國貨,在很多年輕人的生活中流行。去年“雙11”當天,天貓平臺上237個成交額破億元品牌中,國貨品牌占比過半。
“讓年輕人喜歡是國貨轉變最明顯特征,也是‘國潮’興起的關鍵。”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說,以90后為主體的“國潮青年”正成為新國貨的消費主力。
“國潮”的背后是供給的創新。一系列為滿足年輕人對品質、文化、個性等需求的創新,正推動國貨不斷煥發新的神采。
有一種創新叫“新制造”
把國貨變“潮”的,是全新的制造。當前,我國已進入了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質品牌的新階段。曾是“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逐漸引領起世界風尚。
在商品之上,人們期待更多彰顯文化底蘊、生活理念、美學價值的產業表達。通過融合創造,向消費者傳遞“美”的認知、生活的體悟是當下很多品牌的轉型之道。
外觀像咖啡機,打開卻是電飯煲。不久前,小家電品牌九陽在倫敦發布的蒸汽飯煲顛覆傳統的內膽導熱,純蒸汽加熱不僅無涂層,更最大限度還原食材本身的味道,實現蒸飯、做菜“一鍵操作”。
不用手洗的無人豆漿機、智能配菜的炒菜機器人、可遠程調控的智能冰箱……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產品,幾乎都在進行著智能革命。
“軟件正在定義生活。”工信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德文說,當前,不少帶有“黑科技”的“新制造”為年輕人追捧。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傳統制造當中,不斷開拓市場空間。被科技、文化等賦能的“新制造”,也不斷釋放潛力和吸引力。這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有一種趨勢叫新融合
國貨不再只是單一的產品,制造將不局限于造物本身。融合,成為“國潮”發展的重要趨勢。
今天,也許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國貨。打破原有的產品界線,國貨在跨界中“玩”出新意。
圍繞主業不斷延伸,國貨把路走寬、把品牌打響。比如,在服裝領域,不少品牌開起了書店、咖啡屋、藝術館,把視角擴展到生活,讓消費者找到衣服之外的更多認同感。
近日,阿里巴巴發布新國貨計劃,協助全國1000個產業集群全面數字化升級,全面扶持創意特色商家、老字號品牌。蘇寧則推出“拼品牌”計劃,將用大數據、云制造等孵化萬家中小品牌。越來越多的渠道方融入,共享共創加速“國潮”的推及。
“只要是中國創造、創新的產品就是新國貨。只要是打動消費者的供給,就是新制造。”張慶輝說,未來,產品、產業邊界都將改變,不變的是所有創新都將更加聚焦市場、聚焦不斷升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