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9年7月11日訊 (評論員 黃青山) 漂洋過海到國外買天價馬桶蓋,購物團到巴黎排長隊買奢侈品手袋,情侶們直飛國外買結婚鉆戒。而打開這些洋品牌的包裝時,往往有一行小字映入眼簾:“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還有更怪的現象,明明是國內生產的歐式家私,過一遍保稅區就成了進口貨。
說起這些現象,有人說是打臉“中國制造”,有人說是國民消費不理性,崇洋心理加上追大牌慣性。
上述說法都是從消費端就事論事,如果從制造端生產端解析,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些年“中國制造”上升到“中國智造”后,還有一道坎沒有邁過來,就是“中國品牌”。同樣的產品,同樣的質量,中國制造可以拿下,但就是沒有自己的品牌。很多制造商還是滿足于充當流水線生產角色,沒有自主品牌,當然也就拿不到品牌溢價和品牌紅利。
“中國制造”這些年在技術研發等方面有著巨大的進步,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后一百米到底在哪里?
品牌價值包括核心技術、文化時尚、設計創意、產品標準、營銷推廣、渠道策劃等。先說文化創意,“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沒有文化自信,總是不敢亮出中國文化基因,很多產品熱衷跟風取洋名怪名。說到設計研發,品牌靠設計支撐,我們很多產品喜歡照搬國際標準,時間久了被洋品牌標準把持。很多公司投設備搞技術舍得花大價錢,但是要搞品牌設計、標準研發和市場推廣卻總是縮手縮腳。長此以往企業偏技術偏產品,輕品牌輕文化。
目前中國經濟整體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小微企業要學會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告別“有實力,無品牌”現狀,通過全方位質量建設促進品牌建設,通過品牌建設收獲創新紅利。
實體經濟做品牌要學習華為,像投入技術研發一樣投入品牌建設。華為連續多年大手筆投入研發資金,其中也包括品牌推廣。華為手機品牌在迪拜的哈里發塔連續發布地標廣告,花千萬美元買下品牌主題曲《dream it possible》的版權,在全球市場實行推廣。
培育中國品牌,要告別一味搞低價競爭惡性競爭的老套路。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向蘋果學習,把華為手機價格做高點。這樣就不會壓縮競爭對手的發展空間,讓更多的手機品牌商能夠共同生存。
培育中國品牌,要有中國設計、中國標準打基礎。華為因為不懈的努力,主推的PolarCode成為全球5G短碼標準的最終方案。這一點直接決定了華為產品的話語權甚至定價權。
培育中國品牌,要借力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今年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計劃”,計劃扶持1000家中小制造企業形成自己的品牌。借助這一計劃,一批中國玻璃器皿、高端鍋具成功亮出了自主品牌,也獲得了大訂單。
培育中國品牌,要有產業政策配套支持。目前產業政策扶持集中在落戶、研發等環節,但企業培育品牌很少有扶持。深圳制造的特色產品包括珠寶、眼鏡、紅木家私、陶瓷等都久有盛名,要通過品牌培育政策給予全方位支持,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原創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