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19年10月15日訊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的指導下,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主辦、鹽田港集團具體承辦的藍色經濟企業家國際論壇10月14日在深圳成功舉辦(以下簡稱論壇)。
本次論壇以“合作·創新·發展”為主題,旨在組織中外涉海知名企業家探討大力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技術裝備、實施路徑、政策措施;探討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重要戰略區域建設給世界企業帶來的新發展機遇;為各國企業積極參與中國海洋經濟建設的合作主體、合作模式、合作收益搭建平臺。
藍色經濟國際聯盟在此次論壇中正式宣布成立。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孫志輝理事長表示,該聯盟是由中外海洋領域的知名企業、企業家和海洋科研院所、知名專家自愿參加并組成的國際性、綜合性、非營利性、非法人的社會組織,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中國交建、中國海油、康士伯等10多家中外企業聯合發起,旨在搭建海洋企業、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共享平臺,打造藍色經濟伙伴關系,以可持續的方式科學開發海洋資源,推動藍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據悉,聯盟發起后,得到了中外企業積極響應,截至目前,已有近170多家中外企業報名參加聯盟。
會上,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政府、中國海洋大學、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合作共建中國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框架協議。海大深研院將落戶寶安區,辦公地址位于鹽田港集團旗下的大鏟灣港區。海大深研院將匯聚以全職院士為核心的海洋高端人才,重點培養高層次青年人才,成為深圳海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同時,將梯次建設運行海洋生物資源、海洋高端儀器裝備、海洋生態環境三個實驗室、一個智能海洋大數據中心和一個藍色智庫(即“三實驗室、一中心、一智庫”),力爭成為深圳市基礎研究機構、省部級或國家級重點科技平臺,帶動深圳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海大深研院的建設和運營,將服務寶安區、鹽田港集團轉型發展和經濟建設,提升深圳海洋領域科技創新的國際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支撐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主題發言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世界海洋理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保羅·霍爾薩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康士伯數字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吳海鋒,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波,全球海洋信托基金會創始人托爾斯滕·蒂勒,華為無線網絡戰略與業務發展部車聯網戰略規劃總監鮑海森,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所長謝小平等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圍繞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油氣礦藏與海洋新興產業、綠色港口與航運三大議題對藍色產業發展先后進行了發言。
作為“中國海洋第一展”的舉辦地,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受到了高度關注。對此,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波以“打造海洋產業發展賦能平臺,推動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為題,深入分析了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優勢和不足,且對深圳發展海洋產業提出了非常全面而專業的五點建議。
孫波表示,第一,要創新驅動,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從現實來看,要推動海洋領域新舊動能轉換,通過技術革新和機制創新為傳統海洋產業注入新活力,促進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從長遠來看,要充分發揮深圳在電子信息、生物、金融等產業領域的創新優勢,加快海洋新興產業的突破和發展。第二,要合作共贏,推動成立海洋產業聯盟。建議推動涉海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發起成立深圳海洋產業聯盟,以市場為導向,促進產學研用產業鏈融合,發揮聯盟成員單位的資源優勢,打造涉海部門交流合作平臺、海洋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海洋產業智庫服務平臺和海洋產業招商引資平臺。第三,要聚資源、搭平臺,培育完善海洋產業鏈。“技術+資本+產業鏈”的產融發展新模式是做大做強海洋產業的重要途徑。深圳擁有科技和資本方面的優勢,同時資本也可以引進高端技術,而產業鏈要依靠企業作為主體,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培育,推動海洋有關產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為此,深圳需要積極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海洋平臺企業,促進海洋產業資源高水平聚集發展,快速形成世界級海洋產業集群。第四,要加大海洋金融支持力度。資本是發展海洋產業的重要支撐。一是建議為海洋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二是加快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和海洋產業發展基金,加強與香港在海洋金融領域合作,促進海洋金融要素集聚,逐步形成海洋金融中心。第五,要大力提升海洋科技研發能力。科技是發展海洋產業的重要引擎。要大力培養和引進海洋科技人才,加大海洋科技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推動海洋類高校、創新型涉海科研機構落戶深圳。
孫波表示,鹽田港集團是深圳市屬涉海類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可以很好地發揮深圳海洋產業平臺功能和產業賦能功能。下一步,鹽田港集團將以自身資源為平臺,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優質項目為載體,加大海洋資源整合力度,集成海洋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條,提升海洋產業集中度和產業鏈價值,加快深圳海洋產業發展,助推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主要以下方面著手推進:第一,助力深圳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第二,打造海洋科技產業聚集地;第三,建設深遠海綜合保障基地;第四,建設國際海洋文化基地。
李家彪在發言中指出,深海蘊藏著人類遠未認知和開發到的豐富資源,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深海采礦是一項龐大而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可能是人類在遙遠海底活動的最大智能系統,將極大引領和推動深海科技進步和發展。
保羅·霍爾薩斯指出,私營部門是海洋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力量,私營部門在了解海洋問題,實施解決方案方面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海洋可持續發展必須與海洋商業界進行建設性協作才能取得成功。許多公司在海洋經濟活動,包括科學和觀測方面正在作出努力,取得重大進展。
李華軍在發言中介紹了海洋工程科技的發展現狀以及海洋開發利用面臨的挑戰,重點分析了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海洋生態環境危機應對領域發展機遇和工程科技緊迫需求,并對推動海洋科技革命,研發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新裝備作出展望。
吳海鋒在發言中指出,在能源市場中,康士伯數字公司可為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以及可再生能源提供創新技術和軟件解決方案。在鉆井作業過程中,康士伯數字公司可以將實時數據采集和可視化與井身安全和性能優化以及作業分析和決策支持應用結合起來。康士伯可確保系統和傳感器的全面集成,為風電場業主提供包括實時性能監測、維修預測和產品優化性能的維護系統。
托爾斯滕·蒂勒提出,海洋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步,并重點介紹了國際海洋治理的進展,包括《公海協定談判》、《氣候公約》之下的藍色氣候締約方會議、聯合國SDG14會議、聯合國海洋科學十年等活動,以及中歐海洋藍色伙伴關系論壇等國際性交流會議的召開,以上都大大推動了海洋領域的交流協作。
鮑海森發言中指出,5G技術的快速普及帶來了第三次的移動產業革命,其通信技術的超高帶寬和超低時延將給世界帶來新體驗,造福于更多行業;未來隨著5G規模的擴大,在智慧高速、智慧園區、智慧港口領域,新一代通信技術即將對行業產生全新的應用與價值。
謝小平圍繞海洋裝備幾次重大的技術發展介紹了海洋平臺裝備和海洋信息裝備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在海洋原位、實時、在線探測領域急需的海洋光學裝備的應用和發展情況,并對海洋光學裝備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會上,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張占海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9》,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廣順發布了《2019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前者顯示,當前我國海洋經濟正在經歷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持續穩定,中國在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急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
此外,在此次論壇開幕式環節還舉行了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與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關于藍色經濟和海洋空間規劃合作諒解備忘錄簽訂儀式,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秘書長由南太平洋地區的12個成員國組成,將與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簽訂發展藍色經濟、編制海洋空間規劃和培訓海洋人才等方面開展合作,建立藍色伙伴關系。據了解,由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資助,與PIDF合作的項目“斐濟海洋空間規劃項目”已經正式實施。海洋空間規劃的編制可以促進斐濟藍色經濟的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該地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還能為藍色經濟國際聯盟成員提供廣泛的投資機會。(張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