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19年11月26日訊 11月2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雕塑作品發布會——曾圣雕塑新作《鴻蒙》走進深圳發布會成功舉辦。該發布會由河北美術學院主辦,深圳市龍川商會承辦,原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曾來德、河北美術學院校長甄忠義、深圳市龍川商會會長劉紹柏、河北美術學院雕塑院院長曾維林、深圳畫院院長徐章、著名油畫家胡遠駿、客家中國畫院院長曾憲輝、雕塑家馬若特、王自興以及來自全國的藝術家出席發布會。
深圳發布會現場
曾圣現場介紹《鴻蒙》作品
原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著名書畫家曾來德
河北美術學院校長甄忠義
河北美術學院雕塑院院長曾維林
深圳市龍川商會會長劉紹柏授予曾圣“文化創新顧問”稱號
發布會合影
《鴻蒙》雕塑作品震撼業界
作為跨界繪畫、書法、陶瓷及雕塑的藝術大家,曾圣凝聚數十年功力,于今年9月推出了《鴻蒙》雕塑作品。這一作品在河北美術院首次展出后,立即在業界引起轟動,“具有跨時代意義”、“曠世匠作”、“神來之作”等各種驚嘆和贊美不絕入耳。“曾圣”、“鴻蒙”一度登上各大平臺的熱搜。在繼河北首發式之后,曾圣攜其作品走進深圳。
在深圳發布會上,曾圣對鴻蒙的創作過程以及作品的寓意進行了闡釋,讓與會人士對這一作品的來龍去脈有了更為詳盡的了解。曾來德、甄忠義等名家對這一作品進行了點評,給予了高度評價,將為藝術界在創作上提供可資借鑒的新思路、新靈感、新方向。
《鴻蒙》雕塑作品多維圖
據專家介紹,曾圣《鴻蒙》雕塑作品實現了多方面的創新突破,開創了大寫意雕塑的藝術先河。
一是在表現手法,用中華民族最凝練、最有力量,也最抒情純粹的大寫意雕塑手法,通過一片泥巴的折疊飛轉、摔打拿捏瞬間,在似與不似之間完成了寫意精神,蘊含著作品中每一面的形象寓意。從塑像正面看似恐龍與古猿人結合的化身,飄逸的卷發衫托著長而堅挺的頭蓋骨,深邃眼神、力量化身的大嘴巴以及折轉滄桑且高古龍游的鼻子一下子把人帶到了洪荒年代,讓人感慨:既神圣又不可侵犯。正面的下半部分空腹處理,在混沌中透發著光明,元氣彌漫著虛幻飄渺的身影,細微如流光,廣闊如宇宙育養生靈;沉寂如深潭,鏗鏘如雷電奔騰,虛實相生,寄意萬物互連。
作品的左面看似一個偉大的母親,正緊抱著后代靜靜哺乳,體現了大地母親柔美深情的一面。右面看是一頭仰天若吼未吼的雄獅神獸,肢體塊面緊密咬合而橫切面自然裂斷,在橫豎的大塊面力量對比下,渾然天成給人似地殼運動時地球大爆炸年代產生的洪荒之力。整個雕塑所有的成像面以及內涵元素都在似與不似之間緊密相連,最終瞬間凝結在一個圖形中。站在高處往下俯瞰作品時,尤如一張太極圖。其作品主題鮮明,寓意深遠,象征了民族精神的內涵以及陰陽相生的道理。
二是實現了大寫意手法與當代美學的統一,作為一件展現中國古文化的作品,鴻蒙除了在古籍里有為數不多的記載和描述外,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借鑒的東西。曾圣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集畢生之所學,將繪畫、陶瓷、書法等藝術手法進行結合。其雕塑手法完全不采用西方塑塊切塊寫實製作的技巧手段,而是采用了大寫意手法,一氣呵成,創作過程中激情四射的線條帶動塊面跌宕起伏,一氣塑造的高難度線條轉換與交錯,充斥著寓古開今、內方外圓、剛柔并濟的美學感。這一藝術創新為雕塑界提出了中國式雕塑方案,線中有面、面中是線以及相輔相成的意象表現形式,既高古又有清新明快簡潔的當代美學思想。
三是打破了底座的傳統設計,其底座即現代又奇古,與雕塑作品方圓交錯相統一,又不缺自己的個性。
四是題材的獨創與現實意義。《鴻蒙》根值于中國傳統文化,是神、人、獸集萬物生靈混沌元氣和無所不能的人物化身。《莊子·在宥》文中通過云將與鴻蒙的對話,展現了洪荒年代鴻蒙的智慧與神奇。通過對鴻蒙的求索,亦是對人類起源和智慧發韌的追索,具有盤古開天的意義。鴻蒙隱含的龐大精神財富正受到當今國人的重視,正值樹立民族文化自信之時。作為藝術創作者,曾圣發現了一個全新的題材,打開了一個新的視界,找到了一條全新的藝術創作之路。
談到《鴻蒙》雕塑作品的創作背景,據曾圣介紹說,始于《莊子·在宥》云將與鴻蒙的對話,讓他了解到洪荒年代鴻蒙的智慧與神奇。在激情迸發的時間段里,他以純粹中國式的大寫意雕塑手法創作了這件《鴻蒙》作品,并為這個代表了洪荒年代,而又古老文化符號的重生而興奮不已,于是就迸發了創作《鴻蒙》雕塑作品的沖動,以向我們的時代致敬。從計劃、醞釀、籌備、創作和完成,前后共用了大半年時間。談到最后的“點睛之筆”,曾圣仍難掩內心的激動,作品出爐后基本達到了預期想到的效果,但離理想的狀態仍有距離。為了達到那種石破天驚、混沌初開的效果,他冥思苦想,欲放棄將手中的半成品重起爐灶,當他將作品往地上使勁一摔再次拿起之際,他竟然有了驚喜的收獲。作品渾然天成,他找到了“鴻蒙之力”的表現方式。曾圣稱《鴻蒙》是其至今最好的雕塑作品。
“藝術行者”曾圣走向公眾視野
據了解,1970年出生的曾圣,生于廣東龍川,河北美術學院教授、陶瓷研究所所長、國家藝術基金當代陶瓷繪畫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專家組專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傳承人培訓計劃專家組專家。在這些身份中,曾圣最為喜歡的還是曾來德給他的稱號“藝術行者”。之所以有這個稱號,還在于曾圣在藝術領域的神通廣大以及其從藝人生的“傳奇色彩”。據曾來德介紹,曾圣在北京習藝之時,曾與他有過一段師生之緣,直到現在,那個專門供曾圣創作、練習的“小黑屋”現在還為他保留著,那是被曾圣稱作“夢想升華之地”的創作室。有時他還會突然回到北京住一宵。曾圣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他經歷了很多的歷練、磨礪和困難,但好在他天生是個“樂天派”、“逍遙派”,即使直面困難,也從未見他有過低沉和消極的時候。
除了繪畫,曾圣在書法、瓷板畫等領域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其將繪畫、書法相結合的作品在展出后曾引起畫壇和書法界廣泛的關注。近年來,曾圣作為河北美術學院教授、陶瓷研究所所長為河北的藝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在國家藝術基金和非遺傳承保護等項目中都作為專家組專家授課。還在河北、景德鎮、梅州大埔等瓷器重鎮展開長達數年的研究,在瓷板畫、瓷器創作上獨創了數種全新畫法,在不同的藝術領域都有很好的建樹。(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