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0年2月6日訊 楊杰還是被震撼到了。憑借過往的人生經驗,他從來沒有想過,一所醫院的建設周期,還可以用“天”這個單位來計算。
抵達雷神山建設現場是2月3日下午兩點,楊杰作為蘇寧幫客的工程師,與6名同事執行免費為醫院病房安裝空調設備的任務。也正是這天,他把十歲的兒子送到了父母家,他隱隱感覺,這次任務,“需要冒風險”。
雷神山按下了快進鍵
收到通知是出發的前一天,當時,楊杰的妻子不是沒有反對,“現在武漢人心惶惶,她肯定是會擔心的,不過最后她對我更多的,其實還是鼓勵和支持。”
楊杰到家之后正在進行全身消毒
完成安裝任務后驅車回家,到家已是晚上七點,妻子認真地對楊杰的衣物及其暴露在外面的皮膚進行了嚴格的消毒,她懸著的心,也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嘗試“暫時”放下。
畢竟第二天,丈夫仍舊需要奔赴“一線”。武漢江夏區黃家湖旁邊軍運村,占地3.39萬平方米的運動員村3號停車場,如今完全變了模樣。作為武漢版“小湯山”,雷神山同火神山一樣,是為解決新型肺炎患者缺床位問題而特別建設,備受全國關注。
相比春節期間按下了“暫停鍵”的武漢城,這里更像是按下了“快進鍵”。工人們操作小型挖掘機、推土機等設備發出隆隆的轟鳴聲,挖掘“鐵手”在現場一角上下翻飛,建設者們夜以繼日地編織希望。
距離楊杰上一次無意路過,已有一年,“變化太大了,雖然住的地方離得不遠,但是這邊我不常來。”由于項目特殊且緊急,雷神山醫院的空調安裝需要與施工進展同步。在病房搭建的過程中,蘇寧幫客的工程師們必須在現場隨時待命,一旦病房具備空調安裝條件,他們就要第一時間進入房間進行安裝。
一下午安裝12臺空調
在“人擠人”的施工現場,楊杰碰到了不少“麻煩”。因為場地特殊,銅管需要進行加長處理,楊杰他們只能根據實際情況在現場做焊接工作,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的步驟。
樣板房還沒單獨供電,楊杰裝完空調做調試時,只能從距離五六十米外的總控處接電,一個接線板接著一個接線板,碰上不夠的時候還需要問別的團隊“借電”。
“一個下午緊趕慢趕累計安裝了12臺空調。”在楊杰眼里,這并不是一個多顯赫的數字,但是它的背后卻是代表著數千名工人團隊協作,戰勝疫情的決心和努力。
4號再次來到雷神山時,工地門口掛著“武漢加油”橫幅的物資支援運輸車,依然排著長達好幾公里的長隊。這一輛輛車跨越山海,把所有的愛帶到了湖北,帶到了武漢,帶到了雷神山。
身為武漢人的楊杰,思緒萬千,是對疫情的痛恨,更是為全國人民為武漢加油而感動。
雷神山現場,工人中午就餐
“吃飯要保持距離”
中午就餐時,提醒大家“分開就餐,對疫情時刻保持警惕”的廣播聲不絕于耳。偌大的空地上,不少工人都謹慎地與同事們分開適當距離,蹲在地上開始快速用餐。同樣也包括楊杰,“吃飯要保持距離。我們快點吃完,就能快點回去繼續干。”
結束雷神山兩天的安裝工作之后,楊杰與同事們又于2月5日奔赴被臨時征用為臨時醫院的江漢區黨校支援安裝。目前,火神山醫院已經開始接收患者。雷神山醫院的建設節奏也在加快。
“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我們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盡早交付投用,為抗擊疫情出力。”楊杰堅信,跨越這個冬天,春天就會到來。 (通訊員/黃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