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商家模糊宣傳"貨不對板" 權益如何維護?

網店商家模糊宣傳"貨不對板" 權益如何維護?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網絡購物,因其價格優勢和方便快捷深受公眾喜愛。隨著網購平臺及網店增多,店鋪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不少網絡商家為了吸引更多的買家,會在商品描述和價格上做“文章”。

法制日報2020年5月22日訊 網絡購物,因其價格優勢和方便快捷深受公眾喜愛。隨著網購平臺及網店增多,店鋪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不少網絡商家為了吸引更多的買家,會在商品描述和價格上做“文章”。

但在網絡購物中,網友隔著屏幕,對商品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通過商家對商品的介紹、商品成交量以及其他網友對商品的評價來判斷商品的好壞,進而決定是否購買。不過,這樣的購物參考真的靠譜嗎?

近日,有消費者匿名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投訴:在某購物平臺上一家賣牛肉干的店鋪購買的“風干牛肉干”并非牛肉干,而是醬鹵肉。

近年來,人們在網購時常常遇到商品“貨不對板”的情況。消費者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商品描述模糊不清多數買家遭遇誤導

前不久,有消費者匿名在黑貓投訴平臺投訴某購物平臺上一家賣牛肉干的店鋪,稱其商品外包裝沒有生產日期,而且賣家稱產品是“風干牛肉干”,他收到的卻是醬鹵肉。

也有網友在微博曝光與商家的聊天記錄,《法制日報》記者從聊天記錄看到,網友自以為買的是牛肉干,結果拿到的卻是風干鴨肉干。

《法制日報》記者在某網購平臺通過關鍵詞“內蒙古牛肉干”和“內蒙古風干肉”分別檢索發現,兩類商品都有很多店鋪在售,檢索結果也有重復。在用“內蒙古風干肉”檢索出來的商品中,雖然展示的圖片大同小異,但對商品的描述有一字之差,如搜索“內蒙古牛肉干”,看到商品描述都帶“牛”字,如“牛肉干”“風干牛肉”等,而用“內蒙古風干肉”檢索出來的商品描述中則有些不帶“牛”字。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帶著疑問,《法制日報》記者點開多個不帶“牛”字的風干肉商品鏈接,發現雖然在商品介紹和圖片上也添加了諸如“正宗內蒙古特產”“來自草原的美味”“來自內蒙古的后腿肉”等表述,但從商品詳情的配料表中能看出區別:配料標注是鴨肉或者鮮肉。

《法制日報》記者在翻看這些商品的評論時,發現有不少買家評論“牛肉干很好吃”“應該是純牛肉”等。在一些買家拍的商品外包裝中,其包裝與銷售牛肉干的包裝幾乎雷同,唯一不同的是圖片配料表寫著鮮肉或鴨肉。

《法制日報》記者發現,在銷售“內蒙古風干肉”的店鋪中,往往也同時存在“內蒙古風干牛肉”,并在詳情中注明是牛肉制品。用牛肉制作的風干肉價格往往會比鴨肉制作的風干肉價格高一些,但也有部分鴨肉風干肉的價格會標注很高。

一位買家向《法制日報》記者提供的聊天截圖顯示,買家詢問客服為何內蒙古風干肉是鴨肉,賣家則回答商品封面中并沒有寫“牛”字,是買家對商品產生了誤解。

家住內蒙古的蘇同(化名)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風干肉是內蒙古的特產,一般由牛肉做成,也有部分用羊肉做的,但從未聽說當地人用鴨肉制作風干肉。

蘇同說,網購平臺上風干肉的宣傳圖片與正宗的風干牛肉沒有區別,容易引起誤解,本地消費者可以通過食物的味道分辨,但外地消費者可能被誤導,以為自己購買的是牛肉干。

模糊宣傳涉嫌違法平臺承擔監管責任

商家如此宣傳是否合適呢?

北京市京鼎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星水說,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出真實、明確的答復。

網購平臺對于此類商家是否該規范?張星水說:“這些游走在法律邊緣的商品,暴露出網購平臺有諸多不規范之處,如惡性競爭、虛假廣告、低價誘惑等,種種現象表明網購行業亂象,亟須監管補位。”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為,根據電子商務法,網購平臺要求申請進入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核驗、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驗更新。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發現電子商務經營者未獲許可證,或者平臺內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和環境保護要求,銷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規禁止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依法采取必要的處置措施,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張星水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賠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作出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承擔上述責任需要同時滿足兩個要件,一是主觀要件,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存在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二是客觀要件,即對銷售者在網絡交易平臺上實施的侵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只有在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既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在交易平臺上實施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侵權行為,又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情形下,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才會承擔上述侵權責任。”張星水說。

張星水說,在此事中,網購平臺應該依法履行監管職責。根據《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對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及其發布的商品和服務信息建立檢查監控制度,發現有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規章行為的,應當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并及時采取措施制止,必要時可以停止對其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

“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電商平臺負有保護消費者權益和對相關商品服務信息進行合理注意和監控的責任。因此,應當大力完善內部監督制度,加強對商家經營行為的監督,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張星水說。

網購風險值得警惕善用法律維護權益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購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然而網購仍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風險。對此,鄭寧提醒,網購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虛假宣傳、付款不發貨、私下交易安全性差等。

張星水認為,消費者在網購平臺購物時,應慎重選擇,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購買前先了解欲購商品的品牌、產地、價格及性能等,若價格和商場的同類商品相差太懸殊,就要提高警惕,不要貪圖便宜而忽略了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要盡量選擇正規網站和專業性強、信譽度高的網站及銷售商,看清相關網站是否有聯系方式,是否在網站主頁面醒目位置公示“工商備案號”或“營業執照電子鏈接標識”等信息;付款時盡量選擇第三方支付平臺中介付款或貨到驗貨后付款,不要向網站提供的個人賬戶直接付款。

如果出現糾紛,消費該如何維權呢?

“消費者在購物時,應當向賣家索要相關的網絡購物憑證,一旦日后出現糾紛,這都是與商家進行交涉的有力證據。消費者在收件時,要仔細檢查包裝是否有破損或封口有無開啟,并當著快遞員的面當場驗貨,確認之后再簽收。如果貨物有短缺、損毀或者與發件方的描述不一致,就要要求快遞員當面舉證,并向物流公司或賣家索賠。如果糾紛嚴重,消費者可以向省、市消費者保護協會投訴。如果遇到網購詐騙,則更應該向公安部門報案。”張星水說。

[責任編輯:田志強]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亚洲v欧美v日韩v中文字幕 | 中文娱乐久久综合网 | 五月婷婷久亚洲有码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 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