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11月7日訊(記者 張俊達)6日,大沙河生態科普小講師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生態科普,“人水共生”
2019年11月,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南山區成為廣東省唯一上榜單位,同時也是全國唯一上榜的產業高度集聚城市中心區。在南山區眾多河流的治理中,大沙河流域以其“治水3.0模式”成為治水提質南山樣本。
然而,治水之道“三分靠治,七分靠管”。對污染源頭的監管,除了行動上的監管,護水觀念與護水知識的傳播同樣至關重要。因此,培養愛科普、懂科普、會科普的科普小講師隊伍也是治水的重要方向。
“大沙河生態科普小講師”系列活動依托大沙河沿岸污水處理科普點進行科學普及,對中小學生進行科普宣講培訓,以課程形態建設科普隊伍,為綠色生態、健康生活、環保生產“三生融合”治水道路貢獻力量。
活動以大沙河沿岸居民為核心,面向深圳市親子家庭及青少年群體開展科普小講師系列培訓活動,圍繞大沙河污水治理工作進行科普講解培訓,向群眾普及污水治理科學知識,提高市民(尤其是排水戶)的排污規范意識,發動家庭及年輕力量投身于排水知識普及。一方面鍛煉青少年自信開口、表達自我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宣講活動培養市民護水意識,探索“人水共生”的科普新模式,對大沙河生態發展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小小講師,探訪水廠
大沙河生態科普小講師的第一期活動,定在了西麗再生水廠。
西麗再生水廠位于大沙河中上游,是深圳第一座直接以“污水再生回用”為目的的污水處理廠,設計上每天能夠為大沙河提供5萬噸的再生景觀水,實際運營過程中日平均處理污水量達到了3.7萬立方米,是真正讓曾經接近干涸的大沙河“活起來”的重大治水工程。因此,大沙河生態科普小講師的第一站選在了這里。
西麗再生水廠主要構筑物齊全,污水處理流程清晰,囊括了物理、化學、生物多種主要的污水處理方式,是科普小講師學習和了解污水處理工藝絕佳科普基地。在水廠工作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帶領下,學生們對污水處理的流程、原理有了基本的認知,了解到了“不同水廠根據設置目的的不同,處理水的標準也不同”等科普知識。
除了觀摩污水處理廠現有的污水處理工藝以外,更有科學實驗面對面。先化整為零,將復雜的現實流程還原為各個環節的科學原理,讓小講師直擊隱藏在機器運作之下的科學知識;再化零為整,以小組的形式,集思廣益,貢獻各自的靈感火花,共同整理一份宣講底稿。科普宣講,蓄勢待發。
沙河大使,科普發聲
科普小講師來到西麗再生水廠,不僅是為了更好地探索和學習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科普知識準確而又通俗易懂的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突破自我、展現自我、為自己發聲的同時,為大沙河水資源保護代言。沿著“個人—家庭—社區/學校”科普路徑,傳遞城市水治理的科學知識、傳播規范排污的護水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