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烈做客市民文化大講堂。 (主辦方供圖)
“《論語》這本書并不在我們的生活以外,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以內,就是流傳在我們血液和身體里的東西。無論你對這份遺傳喜歡也好,討厭也罷,它就是存在,我們去讀文本僅僅是自我發現。”深圳作家王羲烈日前受邀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為觀眾帶來一場題為“今天我們該如何讀《論語》?”的精彩講座。
最近十幾年來,隨著經濟迅速發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人們忽然發現自己的精神空空蕩蕩,一無所有。于是開始出現“國學熱”。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讀經典活動和形式,當然也包括讀《論語》的態度。王羲烈介紹說,第一種態度,他稱之為“跪著讀書”,即把《論語》奉為神圣的東西,規行矩步,穿著漢服,道貌岸然地跪著讀論語,以為只要背誦《論語》就會變成圣賢。“‘跪著讀書’的態度非常可怕。”王羲烈認為把書當成迷信,這是傳統文化傳習中斷幾十年之后,目前民間所發生的一種“變態”的現象。
第二種讀《論語》的態度,王羲烈稱之為像“醫生一樣讀”。如同醫生細細解剖,最后看到《論語》變成“一堆純粹的語言材料”。“《論語》好像就是古書,跟‘我’沒關系似的,是一個完完全全在我們身體以外的課題。我們處理的對象是一具‘僵尸’。”王羲烈認為,以這種“泡沫化”的態度過度闡釋,也是我們所不要的。
第三種態度,是像“朋友”一樣讀《論語》。這在王羲烈眼中是比較合理的態度。“孔子是個什么人呢?我們讀《論語》的時候,事實上等于聆聽一位年長的、溫厚的、經歷過很多人生風風雨雨的老人家,聰明睿智地跟我們談心。而且他非常可愛,把他一生當中的閱歷,把他一生中的成敗得失講給我們聽,可以當我們生活的借鑒。”王羲烈強調說,《論語》和孔子,既不是神秘的東西,也不是外在的一具任我們解剖的東西,而是跟我們自身生命有關的東西。“當我們像朋友一樣讀的時候,懷著愛與尊敬去聆聽一位智者老人發言的時候,那是非常愉快的。我們就跟《論語》,以及跟孔子,發生了生命的連接。”
頗有意思的是,《論語》在王羲烈眼中就像“一部青春校園小說”。他坦言,《論語》中的很多語錄和記載都是很精美的細節,不但塑造了孔丘的形象,還塑造了他的學生群像。比如顏回就是“特別聽老師話,學習特別好的學霸”;而“每個班都有一個特別調皮搗蛋的,老跟老師作對,經常跟老師發生一些小沖突的學生”,如子路;再有,“每個班都有一個特別能干的人,又懂事、又聰明、又能干”,如子貢。至于孔子,王羲烈認為他不僅“真正追尋內心高貴的東西”,還是“一個寬厚善良,而且風趣幽默,充滿自嘲精神的人”。
在王羲烈看來,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專業、工作、體驗、閱歷出發,找到讀《論語》乃至讀中國經典的方式。“它不一定正襟危坐,那么神圣莊嚴,它本來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當我們把生命體驗代入的時候,會發現這些經典就活了。”王羲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