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2017年第一場“走進深圳好課程”系列活動——“傳承·發展”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好課程”在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舉行,近200名市民、專家代表走進學校,與教育工作者一同體驗及探討身邊的“好課程”。
“傳承·發展”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好課程活動現場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余俐潔 陳彬 曹園芳)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學生的課題當中?深圳的傳統文化類課程又是如何創新的?4月18日下午,2017年第一場“走進深圳好課程”系列活動——“傳承·發展”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好課程”在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舉行,近200名市民、專家代表走進學校,與教育工作者一同體驗及探討身邊的“好課程”。
據悉,“走進深圳好課程”是由深圳市教育局主辦,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協辦,深圳新聞網、《深圳特區報》、《南方教育時報》承辦的系列活動,每期推出不同主題的活動。
市中小學傳統文化類“好課程”負責人代表南山小學帶來民間傳統工藝——面塑的設展示區。
74門精品課程被列為全市傳統文化類“好課程”
“深圳的中小學基本上都開設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目前有74門傳統文化類的精品入選到’好課程’里,分別是立德類好課程33門,尚美類好課程15門,典雅類好課程15門及匠心類好課程11門。”市教科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賈建國博士表示,“好課程”是以問題為中心,研究跨學科探究性課程、情境課程、生活和實踐性課程、藝術創新等課程開發,內容和形式創新。“傳統文化類課程既有原創性課程,又有在傳統原典基礎上再理解再閱讀,不是簡單的搬過來讀一讀,而是用獨有的感官看歷史,加入深圳特有的開發、包容的元素。”
市教科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賈建國博士接受記者采訪
記者了解到,此次入選的精品課程涵蓋武術、京劇、面塑、原典閱讀、漢服文化等內容,地域跨度大、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多樣。
此外,市中小學傳統文化類“好課程”負責人代表也在現場設展示區,將自己的精品課程“移師”到現場,不少參與活動的老師都互相交流。來自深圳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林良展老師帶來由該校歷史科組團隊開發的好課程《歷史故事與人文素養》,他表示,在現場不僅和其他學校交流課程開發過程與成果,更能將自己的特色課程體系“推出去”。
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三年級語文教師李湘老師接受記者訪問
課程展示、主題演講讓老師們深受啟發
“同學們,你們知道’清明’這兩個字的由來嗎?我們在清明期間會做什么運動呢?”一堂由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三年級語文教師李湘老師所展示的精品課程——《二十四節氣——清明節》以生動的內容、傳統與學科知識高度融合獲得在場教師一致好評,據悉,《二十四節氣》課程設計的靈感來源于本身對傳統文化的愛好。“文化的傳承不能大而空,要實在地與學生發生聯系,才會有傳承的力量,讓文化一直延續下去。有別于傳統課程,對于小學生來說,傳統文化的學習一定要落到實踐中去。”李湘老師認為,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課程,能培養有根有魂的一代。
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三年級語文教師李湘老師展示課《二十四節氣》
來自鹽田實驗學校的梁尹老師是一位美術老師,聽了《二十四節氣》的課以后,覺得深受啟發。“李湘老師在一節傳統文化課中,融合了語文學科的詩詞以及美術學科的手工,讓我對課程有了新的認識。”梁老師說。
課后,深圳大學教授張祥云的點評及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長潘希武的主題講座——《解讀“好課程”典型案例》同樣讓老師及家長們深受啟發。“我們的學科課程雖有探索,但距離學生生活培養的教學,在重要的課程中并沒有取得重大突破。”潘希武認為,在綜合素養納入學習總成績后,更為重要的是,學科的教學必須指向綜合素養的培養。“中小學好課程建設不僅要提供豐富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更要引領以綜合素養為指導的教學變革的方向,這是好課程的根本宗旨。”
來自光明新區愛華小學三年級的唐老師對李湘老師班上學生的精神氣質和課堂活躍性很是羨慕,她表示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會借鑒李老師的教課流程和方式。同時深圳大學教授張祥云教授的點評令她受到啟發,日后她考慮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中。
林良展老師表示此次交流獲益匪淺,對“好課程”的開發也有更深的理解,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好課程”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記者了解到,“走進深圳好課程”系列活動將會陸續推出,有意參加的市民可登陸深圳新聞網“走進深圳好課程”活動官網,通過網絡直接報名。 http://www.yantongly.com/zhuanti/node_22864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