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內容: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媒體看氣象大型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40年光輝歷程,40年輝煌巨變,回顧過去,不忘初心,展望未來,砥礪前行。中國氣象局根據中宣部的部署要求組織開展改革開放40周年媒體看氣象大型主題宣傳活動,今天把啟動儀式放在深圳舉辦,是要向大家介紹此次活動的有關情況以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首先,介紹今天出席新聞發布會的嘉賓,他們是: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馬明副主任,
中國氣象報社彭瑩輝總編輯,
深圳市氣象局蘭紅平副局長,
我是深圳市氣象局辦公室主任羅華明。
下面有請中國氣象局馬明副主任介紹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氣象取得的成就。
馬明: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齊聚改革開放的前沿、美麗而充滿活力的深圳,正式啟動“改革開放40年 媒體看氣象”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共話改革開放40年氣象事業發展成就,共謀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藍圖。在此,我謹代表中國氣象局,向多年來給予氣象事業大力支持的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及深圳市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對本次活動提供支持的廣東省氣象局、深圳市氣象局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參加本次活動的各位媒體朋友表示誠摯的謝意!
4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國氣象事業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氣象現代化建設這條興業之路,通過不懈努力,氣象現代化水平、氣象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
——形成了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體的完備、先進、廣覆蓋的綜合觀測業務體系。目前,我國已有8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運行,206部天氣雷達參與組網運行,氣象觀測站鄉鎮覆蓋率達96.5%;
——氣象預報預測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全國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7.2%,臺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縮小到76公里,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化網格預報等新技術不斷投入應用,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不斷提高;
——氣象開放共享格局不斷擴大,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向全社會開放共享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服務用戶遍布31個省(區、市);
——氣象事業全球影響力明顯提升,中國氣象局2017年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標志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在改革開放40年發展歷程中,氣象事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加人民群眾氣象獲得感,發揮了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
——在服務保障防災減災救災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上,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不斷探索;
——在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戰略決策提供支撐上,從暴雨、臺風、洪澇、干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從容應對,到北京奧運會、G20杭州峰會等重大活動的有力保障,氣象保障服務成為檢驗和展示氣象現代化成果水平的重要平臺;
——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我國氣象防災減災取得顯著成效,已成為氣象服務體系最全、保障領域最廣、服務效益最為突出的國家之一。氣象服務領域擴展到工業、農業、林業、商業、能源、水利、交通、環保、海洋、旅游等上百個行業,在社會民生改善中的作用與日俱增,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不斷提升,2017年達89.1分。
進入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面臨新的更高要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氣象部門將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不斷創新,砥礪奮進,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后,預祝本次活動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馬主任的介紹,接下來請中國氣象報社彭瑩輝總編輯介紹本次活動的相關情況。
彭瑩輝:各位來賓、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有人說最先朝氣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他們是令人羨慕的。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用40年的深圳速度贏得了世人羨慕的目光。今天由中國氣象局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年媒體看氣象大型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深圳舉行,是對歷史坐標的鐫刻,也是對改革開放前沿的回望。
在這里,我謹代表中國氣象報社對深圳市委市政府、廣東省氣象局、深圳市氣象局以及出席今天活動的各位來賓、各位記者朋友們,還有社會各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四十年風云一紙書。中宣部高度重視改革開放40周年宣傳報道活動,專門舉辦了這個主題的宣傳報道培訓班,并組織了“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中國氣象局黨組也高度重視改革開放40年來氣象發展成就和經驗的總結,中國氣象報社中國氣象局宣傳與科普中心受中國氣象局委托與深圳市氣象局共同承辦這次大型的主題宣傳活動。大家知道前不久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總書記也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次我們走進氣象改革開放的前沿,就是要用實際行動貫徹這次會議的精神,用好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觸摸氣象發展的時代印記,感受氣象服務的巨大變化,切實講好氣象故事,傳播好氣象聲音。
我們也希望從深圳這一改革開放的“點”,跨入“氣象大宣傳”的“圓”。活動從今天開始到年底,我們將聯合中央、地方和行業媒體走進廣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重慶等地,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報道,展示氣象改革發展、氣象現代化建設、氣象科技創新以及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這次活動在內容上,我們將突出三個重點,一是聚焦氣象改革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二是聚焦氣象現代化、科技創新、氣象文化和氣象精神,全面展現氣象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三是聚焦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入反映氣象服務民生,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在表現形式上我們將突出媒體融合,屆時,《中國氣象報》及報社新氣象網站、中國氣象局官方網將拍攝《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主題宣傳欄目和專題,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氣象報微博、微信、客戶端以多種形式對宣傳報道的成果進行展示。同時,通過中央、地方和行業媒體的渠道和平臺予以呈現。在組織方式上,我們將與在座的各位記者聯手深入基層一線挖掘,共同講述精彩的氣象故事。這次來了很多媒體,包括中央的媒體、地方的媒體,還有行業媒體,我希望我們在深圳的采訪活動一切順利,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彭總編的介紹,下面有請深圳市氣象局蘭紅平副局長介紹改革開放40年深圳氣象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并發布深圳氣象發布指數。
蘭紅平:記者朋友們,馬明主任、彭瑩輝主編,首先非常感謝中國氣象局把“慶祝改革開放40年媒體看氣象活動”第一站放在深圳,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市氣象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中國氣象局提出的建設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的氣象現代化,和深圳市委市政府“走在最前列,勇當尖兵”的要求,從更大格局和更高質量上謀劃氣象現代化新征程,著力在提升氣象預報與服務質量上走在全國前列。
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深圳氣象取得的主要成就
接下來,我先從五方面介紹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深圳氣象取得的成就。
一是氣象災害防御協同化實現一體四級聯動
基于“互聯網+”的“一級預警、兩級監管、四級聯動、對點服務、社會響應”氣象災害防御協同化管理體系,重構氣象和防災部門防災減災應急流程,建立覆蓋防災業務全流程的集約化平臺,應急響應指令秒級直達四級防災責任人,風情、雨情、災情、防御報表自動匯總一鍵報送,真正實現了氣象預警預報“報得準、傳得快、動起來”。防災應急響應平均啟動時間由原來的1小時減少到48秒;處置災情時間由原來的360分鐘減少到92分鐘。連續3年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實現人員零死亡。剛剛過去的“山竹”臺風是對深圳市氣象局聯合相關部門構筑氣象災害防御協同化體系的一次全方位檢閱,總的來說,氣象災害防御協同化平臺經受住了“山竹”臺風的檢驗,顯現了智慧防災的威力。
二是精細監測預報實現一圖全面感知
深圳市氣象局構建了監測城市氣象、海洋氣象、環境氣象、生態氣象等綜合氣象探測“一張網”,實現了“氣象探測數據三個一”:一分鐘數據采集、一分鐘內到達預報員桌面、一分鐘內通過移動端服務市民。市民隨時隨地可感知身邊1.5公里內的氣象變化,預報員可即時研判天氣動態及時發出預警,各級防災責任部門可即時掌握氣象實時數據和預警信息及時組織防御。在臺風“山竹”應對過程中,距離我市250公里南海海面石油平臺上的自動氣象提前十五小時監測到7.6(米)的狂浪,新一代雷達提供了精度達250米的暴雨監測分辨率,365米的梯度觀測塔首次觀測到十七級的大風,為“山竹”影響路徑、風、雨、浪、潮的精準監測預報發揮了重要作用。
按照“一圖全面感知”的建設要求,推動感知數據應用,研制了交叉相關法、光流法、粒子濾波法等氣象預報方法,與阿里、哈工大聯合開展基于機器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短臨預報的研究,實現AI與氣象的跨界應用;建立了五大氣象業務平臺,構建起無縫隙、全覆蓋、智能化的預報業務體系,被中國氣象局命名為“大城市精細化預報服務模式”并在全國推廣。
三是預警定點靶向發布實現一鍵可控全局
加強與各媒體和通信運營商合作,通過電視、電臺、短信、網絡、微博、微信等13種渠道向市民發布預警信息,手機短信全網發布時效也從原來8-9小時提升至2小時內完成,覆蓋異地漫游用戶。進一步加強精細化預警定點靶向發布能力,可對精細到街道區域進行精準發布,并能夠動態獲取預設重點風險區的用戶分布數據,選擇單個或多個預設重點風險區進行發布和進入該區域的觸發發布,單個預設重點風險區實現最小半徑500米級別的突發預警事件的一鍵快捷發布,真正達到了定點靶向快速發布。
四是“兩微一端”實現一屏智享生活
深圳在全國首創由一線值班預報員直接運營深圳天氣“兩微一端”,將傳統“高大上”氣象預報轉化為接地氣的服務信息。 “兩微一端”實時互聯互通互動,形成三端聯動共同發展的格局。
@深圳天氣“兩微一端”聯動氣象服務模式,使深圳“互聯網+氣象服務”成為大城市氣象服務的主陣地,目前整體服務人群已達1600萬,覆蓋80%以上的深圳市民,總服務人次已接近80億,“@深圳天氣”微博連續4年蟬聯“全國氣象行業政務微博榜首”,被網友譽為最接地氣、最有溫度的氣象公共服務產品。在這次“山竹”臺風過程中,“深圳天氣”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在全國氣象自媒體排名在前列,閱讀量超過10億人次,創下我市新紀錄。
五是智創共享實現萬眾創新極致互動
深圳氣象不斷創新科技創新新路徑,首創氣象數據共享與應用新模式,啟動氣象服務產品供給側改革,促進氣象與經濟社會融合,擴大防災減災社會資源和力量,創造滿足市民個性化需求氣象服務產品。目前已培養和孵化了20多個在氣象科技創新、氣象服務創新、氣象融合創新方面有突出成果的優秀創新團隊和企業,以及20多項創新成果。在保險、戶外運動、殘疾人等個性化服務中發揮作用。
通過40多年的摸爬滾打不輟努力,這五大創新構筑了深圳氣象服務的立體矩陣,深圳氣象現代化考評連續6年全省第一, 公共氣象服務滿意度連續6年全省第一。
二、深圳氣象發展指數
各位記者朋友,在此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氣象局發展研究中心和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完成了我國首個區域氣象發展指數。
從評價結果來看,深圳氣象發展指數年均增長12.16%, 領先全國1.86個百分點,其中氣象經濟貢獻力指數年均增長率高于全國3.52個百分點,氣象民生服務力指數高于全國3.26個百分點,生態氣象服務力指數高于全國4.37個百分點,氣象創新驅動力、氣象環境支撐力指數分別高于全國3.39和4.37個百分點。
指數綜合評價了我市氣象事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研究我市氣象發展的階段特征、發展態勢具有重要價值,成為準確反映我市氣象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三、未來展望
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承擔新使命,深圳市氣象局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時代走在最前列,最征程勇當尖兵”的要求,以特區氣象人的使命與擔當,責任與作為,加快實現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的全面氣象現代化,建設現代化氣象強國的展示“窗口”,氣象科技創新的聚集地,氣象防災減災的先行市,智慧氣象服務民生的示范市。到2035年,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更高品質、與深圳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之都相適應的現代氣象體系。
(一)智慧氣象服務民生示范市
建成“互聯網氣象+公眾”服務模式,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提供基于位置、風險偏好、行為目的的量身定制的氣象服務。
建成“互聯網氣象+行業”服務模式,探索跨界融合發展的氣象行業服務模式,以軌道交通、建筑工地為突破口,在氣象行業形成氣象服務示范建設,并實現交通、供水、供電、供氣、海域等行業氣象保障服務全覆蓋。
建成“互聯網氣象+企業”服務模式,通過智能化氣象資源訪問接口,為企業提供實時氣象服務,滿足企業氣象信息需求同時,拓寬公眾對氣象信息及時獲知渠道。
(二)氣象防災減災先行市
完善基于風險影響的氣象決策服務模式,以臺風暴雨強對流為重點開展城市氣象災害的定量化風險影響預估和災害預警。進一步深化與防災部門、區、街道以及城市生命線行業等的聯動機制,加強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氣象相關全生產監管、氣象信息傳播等法律制度體系建設。構建事前管控、事中服務、事后評估的生態文明氣象綜合保障體系,實現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氣候科學資源管理轉變,實現由以避害為主的氣候風險管理向避害趨利并重的城市持續發展決策支撐轉變。
(三)氣象科技創新聚集地
以更寬的視野和更大的格局推動氣象科技創新,轉變氣象部門包攬科技創新的觀念,將基礎研究放向科研院所,將成果轉化和服務應用放向社會企業,擴大開放格局,打造氣象部門組織管理、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型科技生態圈。
一是依托深圳南方強天氣研究重點實驗室,加強與20多家國(境)外頂尖氣象科研機構、國家級和省級科研業務單位合作,開展高分辨率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氣象預警預報技術、大數據與氣象、高分氣象衛星與新雷達應用、氣象信息傳輸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提高預報精準率。二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深化與港澳氣象科技合作機制,合作開展強降水智能臨近預報技術競賽,吸引更多的社會研究力量參與氣象科技創新,并與港澳合作開展風暴潮監測、雷達組網以及協同觀測試驗等合作。三是繼續打造智創氣象共享與應用平臺,吸納優秀科技企業致力于氣象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不斷提升大城市精細化預報技術,為市民提供1公里分辨率的數值預報產品和網格預報產品。在短時臨近預報、災害影響風預報、風險預警和臺風預警預報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深圳全體氣象工作者必將凝心聚力、砥礪奮進,為深圳城市公共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氣象智慧,助力城市科學發展、服務市民美好生活。最后,預祝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主持人:感謝蘭局的介紹,按照今天發布會的議程安排,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里,感謝各位記者,也感謝馬主任、彭總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