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位于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羌寨距離理縣城區40公里,汶川城區16公里,成都139公里,是國家級重點文件保護單位,九黃線旅游圈的重要景區。李仁奇 攝
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建筑群,享有"天然空調"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筑藝術,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筑藝術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李仁奇 攝
桃坪羌寨以古堡為中心筑成了放射狀的8個出口,出口連著甬道構成路網,本寨人進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宮。寨房相連相通,外墻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構,斑駁有致,寨中巷道縱橫,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圍墻,保留了遠古羌人居"穹廬"的習慣。李仁奇 攝
民居內房間寬闊、梁柱縱橫,一般有二至三層,上面作為住房,下面設牛羊圈舍或堆放農具,屋內房頂常壘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塊卵狀白色石頭)。李仁奇 攝
堡內的地下供水系統也是獨一無二的,從高山上引來的泉水,經暗溝流至每家每戶,不僅可以調節室內溫度,作消防設施,而且一旦有戰事,還是避免敵人斷水和逃生的暗道。李仁奇 攝
桃坪歷史悠久,據史料記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漢時即在此設廣柔縣,桃坪作為縣轄隘口和防御重區便已存在,到現在已集2000多年的歷史于一身。李仁奇 攝
寨內的巨大碉樓,雄渾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從數米到數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為料,有的僅用土木。李仁奇 攝
寨子是一處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筑群,片石與黃泥砌成的堅固經歷了無數的地震后仍完好無損。墻體和墻體之間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無數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歷史的迷宮。李仁奇 攝
施工時不繪圖,不測算,不吊線,信手砌成,結構勻稱,棱角突兀,雄偉堅固,精巧別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令人嘆為觀止,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海內外游客前來觀光、考察。李仁奇 攝
桃坪羌寨一反傳統古城設東、西、南、北四門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為中心的放射狀8個出入口。李仁奇 攝
而8個出入口又以13個甬道織成四通八達的路網。寨內人進出自如,而外來人卻如入八陣迷宮,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李仁奇 攝
寨內的地底下,挖掘了眾多的引水暗渠,上蓋石板和土,一定距離間,留有活動石板,揭開即可取水。李仁奇 攝
這些水渠方便、保密,在寨內編織成流經每棟碉樓的水網,為戰時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桃坪神奇的路網、水網、房頂,組成了羌寨內地上、地下、空中三種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絡和防御系統,這也是桃坪羌寨建筑的奇特之處。李仁奇 攝
將高大的石碉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建筑群。這個寨子里最古老的建筑是兩千年前用黃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集數學、幾何、力學為一體,顯示了羌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上曾經的輝煌。李仁奇 攝
碉樓是整個寨子的標志性建筑,目前僅存兩座,一座是陳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對面的河岸上。碉樓分為9層,高30米左右,各層四方開有射擊窗口,頂樓的鐘孔是作為傳遞消息用的。李仁奇 攝
桃坪羌寨因典型的羌族建筑、交錯復雜的道路結構被稱為"東方神秘古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藝術"活化石"。李仁奇 攝
桃坪羌寨似乎濃縮了羌族千年歷史,在桃坪羌寨內,多少年來羌民們都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從田間采摘蘋果的孩童禱門前穿著整齊民族服飾的老者,從正在織羌繡的婦女到喝著青稞酒的彪漢,都呈現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境界。李仁奇 攝
黑虎羌寨古稱“黑貓寨”,修建于唐代以后。是當地一支羌族小部落為抵御土番侵擾建起來的“邛籠”(石砌碉樓)。古寨中現在留存高高矗立的十一座羌碉,保持著當年風煙滾滾的御敵氣勢。李仁奇 攝
十多位非遺保護專家和文化學者在這里考察。李仁奇 攝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攝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攝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攝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攝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攝
黑虎羌寨 李仁奇 攝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