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小朋友們正在經歷的
快樂無憂的日子
童年是成年人們回憶起來
美好而溫暖的歲月
童年里有歡笑,也有淚水
有開心,也有煩惱
有些煩惱事甚至
需要用法律武器來解決
別擔心,讓深圳法院的法官們
為小朋友們消除這些煩惱吧!!!
來看下面這些典型案例
一起與法“童
“爸爸脾氣不好,生氣了就老打我……”
基本案情:2017年9月, 小楊父母因感情不和,經法院判決離婚,小楊由母親撫養。2020年3月,楊父因探視受阻,起訴請求變更12歲小楊的撫養權。楊父有暴力傾向,曾多次毆打小楊,并拖欠撫養費。小楊受家庭關系不和及父親家暴行為影響,脾氣暴躁,對父親心存不滿,父子關系緊張。
裁判結果:法官對小楊父母及小楊進行情緒疏導并采取臨界預防措施, 促使各方對小楊的撫養及探視問題達成共識。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裁定準許楊父撤回起訴。
典型意義:小楊在訴訟中對楊父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有一定的暴力傾向。法官對小楊因家庭破裂造成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高度重視,決定采取臨界預防措施,聯系團區委“陽光青少年成長”項目對小楊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引導小楊健康成長。
同時,法官和司法社工對小楊父母進行親職教育,緩和父母關系,修復親子關系,引導三方和睦相處。深圳法院將心理疏導機制、臨界預防機制、多部門聯動機制協調配合,聯合公安機關、民政部門、基層司法所等單位,對訴訟中有行為偏差的未成年人提前開展教育矯正,將預防工作往前延伸,變事后幫教為事前預防。
此外,深圳法院通過組織父母子女共同參加公益活動等方式,以耐心、熱心和恒心開展教育幫扶,注重治愈與修復,注重人格利益與精神利益的保護,從根源上解決未成年人成長中的問題,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離婚后,媽媽把氣撒在我身上……”
基本案情:小趙的父母協議離婚,約定小趙由母親撫養,趙父應向趙母償還欠款90萬元。但趙父償還40萬元后再未支付。趙母起訴請求判令趙父清償剩余50萬元及逾期付款違約金。趙父主張其拒付款項的原因是趙母違反離婚協議約定,離婚后在精神和肉體上虐待、辱罵、恐嚇小趙,嚴重影響小趙身心健康,小趙因此患上了拔毛癖且沉迷不良網絡游戲。趙父要求變更撫養權,判令在小趙未成年之前,禁止趙母探視。
裁判結果: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判決趙父應向趙母支付欠款50萬元及相應違約金。
典型意義:本案表面上是一宗普通的離婚后財產糾紛,但引發糾紛的是小趙的撫養問題。小趙父母離婚后矛盾長期激化,趙母未能正確處理在婚姻中積累的負面情緒,對小趙造成嚴重的心靈創傷。
法官主動了解小趙的學習生活情況后,發現小趙確有拔毛癖、強迫癥等心理問題,遂引入離異家庭未成年子女成長關懷計劃,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小趙進行長達9個月的心理干預和跟蹤幫扶。小趙在心理專家的引導下,問題行為得到糾正,性格逐漸開朗。法院一審判決后,小趙父母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深圳法院與專業機構合作,建立家事糾紛綜合協調解決機制,對離異家庭未成年子女開展情緒疏導、心理干預、行為矯正、跟蹤回訪、訴后幫扶等工作,撫平父母離異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心靈創傷,以司法關懷護航未成年人成長。
“我成績一下降,爸爸就打我……”
基本案情:小肖生活于單親家庭。2020年11月18日18時許,因小肖學習成績下降,肖父對小肖進行過激體罰。當晚,派出所民警接到小肖鄰居報案后,迅速介入并針對肖父的行為開具家庭暴力告誡書,告誡肖父不許再次實施家庭暴力。
兩日后,小肖的班主任發現小肖有自殘行為和輕生傾向,遂陪同小肖前往派出所反映情況。警方調查詢問后對小肖進行傷情鑒定,結果為輕微傷。同時,警方將該案轉入光明區反家暴中心,中心工作人員積極聯系相關部門介入該案。2020年11月24日,深圳市光明區群團工作部代小肖向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裁判結果:深圳市光明區人民法院經調查核實,小肖確實存在遭受肖父家庭暴力的情況,故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禁止肖父對小肖實施家庭暴力。
典型意義: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子女實施家庭暴力,對未成年人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傷害。未成年人因認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有限,在遭受家庭暴力時往往不能及時尋求有效的救濟。自反家暴法實施以來,深圳法院推動建立的反家暴聯動協作機制,有效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本案中,小肖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學校、派出所、婚姻家庭人民調解委員會、光明區反暴中心、光明區群團工作部等單位積極聯動,通過調查走訪固定證據。為保護未成年人權益并避免激發父女對立情緒,深圳市光明區群團工作部代小肖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
法院在立案后24小時內即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在向肖父送達的同時,也發給轄區派出所和社區工作站,對肖父起到了教育、震懾和懲戒作用,有效保護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家庭暴力再次發生。
“爸爸和媽媽都在爭我的撫養權,但我想和爸爸一起生活……”
基本案情:小張父母在小張10歲時協議離婚,并約定小張由母親直接撫養。小張父母在生活理念、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分歧在離婚后加大。張母認為小張患有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需要持續治療,并將小張送往特殊學校就讀。張父則認為小張沒有疾病,可以在普通學校就讀,張母教育不當使小張產生心理陰影,故起訴要求變更撫養權,由其直接撫養小張。張母不同意張父的訴訟請求,稱其出于愛子之心對小張予以治療,張父罔顧子女的健康情況。若小張隨父親生活將得不到治療,且張父挑撥母子關系,導致小張不辨是非。
因小張已年滿15歲,法院詢問小張意愿時,小張表示愿意隨父親生活,希望回到普通學校就讀。小張并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再次表達隨父親生活的愿望。在意見書中,小張對母親直呼其名,表達出敵對情緒。
裁判結果:深圳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小張年滿八歲且表示愿隨父親生活,符合變更撫養權的條件,并且小張多次表達對現狀不滿,生活環境的轉變可能為其帶來好的改變,故判決由張父直接撫養小張。
典型意義:本案是一宗很典型的離婚父母“唯父母利益”視角,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案件。現實中,有的父母從自己的視角出發,以“愛”之名對子女施加壓力和不當影響,嚴重損害子女心理健康。
尤其有的離婚父母,常因破碎的婚姻否定對方,甚至否定對方在教育子女中所起的作用。父母無視血緣關系不可割裂的事實,忽視親子關系緊張給子女帶來的痛苦,甚至企圖割裂子女與對方的關系,極易引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
本案中,小張父母因各自的執念對小張的人格塑造已經產生負面影響。法官在訴訟過程中勸導小張父母,對小張的教育、成長等問題應協商解決,如把對對方的不滿傳達給小張,將為小張的人格塑造帶來不利影響,影響小張的健康成長。小張父母終于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子女上存在的問題,表示會把小張的成長利益放在首位,共同關愛小張。
“爸爸和媽媽鬧離婚,爸爸把我帶回了老家,我好想媽媽……”
基本案情:周父第一次起訴離婚,法院未予準許,隨后周父將小周帶回老家。周父再次起訴離婚,并訴請小周由周父撫養。周母同意離婚,但也主張直接撫養小周。小周出生后主要隨母親生活,但周父私自把小周帶回老家后,周母與小周的聯系中斷,其前往老家也未能見到小周,疫情期間更無法接觸到小周,周母為此身心憔悴。
訴訟過程中,法院說服周父配合周母探望孩子的重要性,周父認識到協助周母探望孩子是其義務,也是周母和小周的親子感情需求。疫情原因,小周和母親無法見面,法院以科技助力,三次安排周母對小周進行視頻云探望,在探望時由家事調解員陪同,對周母進行心理疏導,周母情緒明顯緩和。法官組織家事調解員多次對雙方進行調解,緩解雙方矛盾。
裁判結果: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判決準許小周父母離婚,婚生子小周由周母直接撫養。一審判決后,雙方當事人均未上訴。
典型意義:本案周父未與周母協商,帶走小周,擅自改變子女成長環境,阻斷母親探望孩子,在離婚案件中具有代表性。周父的行為造成周母與子女分離,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探望權是父母依法享有的權利,探望子女也是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對子女應盡的撫養義務。因為疫情原因或者遠隔兩地,不能探望孩子的父母在訴訟中表現出非常焦慮的情緒。
深圳法院以科技手段,搭建移動微法院平臺,為當事人提供視頻探望的便利,同時加強對當事人的心理疏導,緩解家事訴訟中父母因孩子探望問題引發的矛盾,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家事審判的溫暖。
“爸爸和媽媽都不想要我,我該怎么辦……”
基本案情:2014年,小邱父母通過相親認識,婚生子小邱被診斷為智力發育遲滯。小邱父母在性格、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常因生活瑣事爭吵,后邱母離開小邱回到老家,與邱父分居。2019年9月,邱母起訴離婚,法院未予準許。2020年10月,邱母再次起訴離婚,并訴請小邱由邱父撫養。邱父同意離婚,但不愿意直接撫養小邱。
裁判結果:本案在審理過程中,經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組織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離婚及小邱由父母輪流撫養,每兩年輪流一次的調解協議。
典型意義:民法典總則編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婚姻家庭編又特別強調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夫妻雙方應共同承擔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因此,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教育和保護,既是父母的法定權利,也是父母的法定義務。本案中,小邱父母均拒絕直接撫養剛滿6周歲、有智力發育遲滯的小邱,不履行撫養、教育、保護義務,父母的行為既違反了法律規定,也有悖于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
經過法官釋法明理,小邱父母認識到為人父母應盡的義務,最終達成輪流撫養小邱的協議,使特殊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爸爸把我帶去了泰國和爺爺奶奶生活,但我想和媽媽一起……”
基本案情:小黃父母同居期間在泰國生育小黃。小黃出生后一直由母親帶回中國撫養,并辦理了戶籍登記。2019年2月,黃父擅自將3歲的小黃帶至泰國與祖父母共同生活,黃父回中國工作。黃母起訴請求判令小黃由其撫養,黃父支付撫養費。
裁判結果: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判決小黃由黃母撫養,黃父每月支付撫養費3000元。
典型意義:對于撫養權的歸屬,以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長的原則確定,不僅考慮父母能夠提供的生活條件及教育條件等物質因素,更要考慮父母能否親自撫養。
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父母陪伴是必不可少又至關重要的,隔代撫養只能作為未成年人撫養的輔助方式,不能作為撫養的主要方式。小黃的父母經濟條件相差不大,但黃父將小黃獨自放在泰國由祖父母照顧,實際上影響了小黃與父母之間的親子互動,不利于小黃的身心健康。小黃年幼,對母親依賴較多,且出生后長期與母親共同生活,形成了穩定的成長環境,小黃由黃母撫養,更有利于小黃的成長。
“我爸爸不認我,不愿意給撫養費……”
基本案情:小姚父母通過網絡相識同居后生育小姚,小姚隨母親在深圳生活至今。姚母訴至法院要求確認姚父系小姚的生父,判令姚父支付撫養費,并負擔姚母分娩生育的住院費用。姚父否認親子關系并申請親子關系鑒定,后又撤回鑒定申請,拒絕做親子鑒定。
姚母提供其與姚父的微信聊天記錄、懷孕產檢單、住院病歷等證據,主張根據小姚出生時間可以推定小姚和姚父的親子關系。
裁判結果: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法院判決確認姚父與小姚存在親子關系,支持姚母的訴訟請求。
典型意義:民法典規定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具有同樣的民事權利。因非婚生子女的父母缺乏婚姻的前提,有的父母會對是否存在親子關系持有異議。
根據法律規定,父或母請求人民法院確認親子關系的,要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如證據達到足以使裁判者相信可能確有其事的程度時,舉證責任轉移到否認親子關系的一方。如否認親子關系的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應認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推定親子關系成立的規則,保障了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權益。
“我爸爸媽媽去世了,我想和二姨一起生活……”
基本案情:小張九歲時父母協議離婚,約定小張由母親撫養并在深圳生活。兩年后小張的父母相繼去世,在世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均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無法到深圳照顧小張。雙方家庭商定由小張的二姨代為撫養照顧小張成人。小張的二姨向法院提起監護權糾紛之訴,要求確認其為小張的監護人。法院征詢小張的意見,其表示愿意跟隨二姨生活。之后法院發函詢問小張住所地居民委員會的意見,該居民委員會復函表示同意由小張的二姨擔任小張的監護人。
裁判結果: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判決小張的監護人變更為小張的二姨。
典型意義: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如果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十條規定,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可以協議確定監護人,協議確認監護人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
本案中,小張父母已經死亡,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因年事已高且不在深圳,履行監護職責有困難。雙方家庭有監護資格的人進行協商,在征得小張本人同意后,一致同意由小張的二姨作為監護人。法院充分考量各監護人的監護能力,被監護人的意愿以及申請人履行監護職責的能力,在征求小張住所地的居委會同意后,對小張的監護人予以確定,維護了未成年人被監護的權利,消除對未成年人監護的真空。
“我一直和爸爸一起生活,但媽媽想讓我和她一起……”
基本案情:小劉父母于2015年8月登記結婚,婚后生育小劉。小劉父母從2018年10月開始分居,小劉現隨父親在廣州生活。2019年1月,劉母起訴離婚,要求獲得孩子撫養權。
裁判結果: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婚生子由劉父直接撫養,劉母在不影響小劉生活和學習的情況下可每月探望小劉四次,每個周末有權帶小劉一起生活,劉父保證劉母對小劉不少于24小時的留宿探望。
法定節假日以及寒暑假以平等分配為原則,劉父應配合劉母與小劉共同生活不少于一半的時間,并保證春節輪流跟隨雙方一起度過。具體時間與接送方式雙方可協商確定。
典型意義:本案的特殊之處是,為了避免訴訟期間雙方對撫養權和探望權爭執不下,影響孩子正常生活,法官在庭審中固定訴訟期間對孩子的臨時探望方式與時間的安排,這是深圳法院探索家事審判改革的新舉措。
子女需要依賴探望與不直接撫養的父或母維系感情,探望權的保障是子女在父母離異后能否得到父母雙方關愛的關鍵。實踐中,很多涉及撫養權變更、撫養費的家事案件,撫養權爭議的實質焦點都是探望問題。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
關心、愛護、保障
他們健康成長
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是人民法院義不容辭的責任
深圳法院將不斷加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司法保護
用責任和使命守護
未成年人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