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19年1月2日訊 在當前一系列緩解民企融資難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的背景下,如何推動銀行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強化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考驗著銀行經營者們的智慧和平衡能力。
據了解,中信銀行在加大民企信貸投放上有過諸多嘗試,目前以供應鏈金融為抓手來盤活民企資產,解決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從信貸結構上看,中信銀行民營企業貸款占比已接近40%,三季度末規模超7300億元,增長幅度超300億元,遠超同業水平。
作為一家股份制銀行,中信銀行在兩年前就已經將服務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作為戰略轉型的一個方向。在組織架構上,該行專門成立了由董事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服務小微企業和民企信貸,也是銀行內部最高規格的領導小組。
對于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中信銀行從民營企業資產的“再定位”給出了破解之道。中信銀行普惠金融部負責人谷凌云表示,大部分民營企業都是一些小型企業,數量龐大且融資困難,總結這些企業融資難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企業資本少、居產業鏈末端缺乏議價能力、征信體系缺失、資產難盤活和資金被大企業占用。
“前三個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后兩個因素可以從銀行角度解決。”谷凌云表示,這也是中信銀行供應鏈金融能夠成為抓手的原因。
谷凌云認為,要解決民營企業融資問題的關鍵是重新認識這些小企業的資產、資產的形成過程,并通過一系列工具盤活這些資產。“以前商業銀行在信貸中一味強調抵押物,這類資產的形式往往是房產,不適合民營小企業。在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中,銀行應更多關注應收賬款、稅款,甚至在資產形成過程中的訂單。”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供應鏈金融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估計,目前全國企業的應收賬款規模在20萬億元以上。一旦盤活這部分資產,將解決民營企業融資上的很多問題。
“傳統企業都是自成體系,現在則是社會化大分工,深入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服務民營經濟上看,要圍繞新興行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做扶持,圍繞供應鏈和交易來解決融資問題。”中信銀行公司銀行部兼投資銀行部總經理金喜年表示。
金喜年認為,從銀行角度看,以前供應鏈金融推進舉步維艱,一個關鍵的問題在于信息不對稱;這些年,互聯網科技的應用已能夠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三合一,信息透明能夠為銀行信貸提供安全保障。
“做供應鏈金融抓核心企業,帶動性比較強,民營小企業的粘性更高,這也是中信銀行做民企融資的路徑和選擇。”金喜年稱。
據了解,中信銀行以供應鏈金融切入民企融資,是依托大行業、大客戶、大項目,基于產業鏈上下游真實的交易,在控制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基礎上,“以大帶小”做深做透中小微企業客群,不僅可以降低產業鏈融資成本,而且通過線上化、自動化等科技手段滿足實體客戶便捷、高效的服務訴求。供應鏈金融創新項目即采取線上化方式開立電票和辦理融資,項目的落地,穩定了供應商的生產經營預期,穩固了產業鏈合作關系,大幅提高了供應鏈效率,支持核心企業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供應鏈金融創新項目契合中信銀行正在推進的戰略轉型。”中信銀行副行長楊毓稱。據了解,中信銀行2018-2020新三年規劃明確提出“打造特色化產品服務體系,塑造供應鏈金融競爭力,依托云平臺、大數據等手段,強化交易銀行線上化服務能力,提升客戶體驗”,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以交易銀行為抓手的方式有利于中信銀行推進公司業務戰略轉型。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持續升級、產業結構深入調整、實體企業金融需求日益增長,供應鏈金融業務由于具備“產融結合、脫虛向實”的屬性,已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內容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引擎。(張瑋楊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