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比野拓
“幼兒之城”寬敞明亮的廁所。
面向未來的設計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這不僅僅涉及到平面產品和服務,更要對城市規劃以及社會問題進行考量。未來的設計應關注于社會本身,符合人類本身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對孩子時,好的設計更是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首屆深圳設計周的主題展,邀請了專為孩子設計的設計師。一位是日本設計師,有“最懂孩子的幼兒園設計師”之稱的日比野拓,還有致力于將美感教育植入教科書的臺灣設計團隊“美感細胞”。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見解。
日比野設計公司成立于1972年,在過去40多年里,這家建筑公司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幼兒園、保育所的建設上,已經在日本全國完成了430多個項目——40年只做幼兒園,這在中國這種建設量巨大的設計環境中是難以想象的,但正因為如此堅持,日比野在幼兒園設計領域也取得了獨到而深刻的經驗與成就。
“幼兒之城”項目始創于1991年,當時日本正面臨出生率低下的社會問題,團隊開始反思并質疑當時的幼兒教育與教育模式設施,并提倡簡單、開放、節能的設計,通過創造一個自由度和可變性都更高的空間,讓建筑永遠能跟得上教育的步伐。該項目的設計師日比野拓是日比野設計公司的第二代設計師,他的設計,體現出鮮明的特點:高度融入當地的環境,充分考慮小朋友的天性,創造出最大的空間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因此,他被稱作“最懂孩子的幼兒園設計師”。日比野拓這次在深圳的演講中展示了他的一些設計案例,其中的細節讓人感嘆,原來幼兒園還可以是這樣。
對孩子,不應該過度保護
晶報:您的幼兒園總是有一些不同尋常的設計,比如在中廳設置一個“蓄水坑”,怎么會想到這個設計呢?
日比野拓:在我小的時候,日本的施工技術水平不是很高,公園里面總有坑坑洼洼的地方,下雨后變成一個小水池,孩子們都喜歡進去蹚水。現在日本的施工技術普遍增強了,道路也平了,不會有那么多積水的地方,但孩子們也失去一些樂趣。我就想怎樣在城市里給孩子做這么一個雨水池。
于是,我們在中廳做了這么一塊露天洼地,雨天時會將雨水積存下來,供孩子們踩水玩耍。到了冬天,它可以變成一個溜冰場。并且,這塊洼地上方看似露天,實際上是有可以閉合的玻璃窗。
晶報:我注意到您的幼兒園中似乎并不太注重安全性?
日比野拓:我看到很多幼兒園會將建筑的尖角用海綿包起來,或是在樓梯上鋪一些防滑的材料,但我覺得這不是真正的安全。因為這種安全只是在這個地方保證了孩子們一時的安全,他一旦走出這里,隨時都有可能受傷。我認為對孩子,不應該過度保護,而是傳授他們安全意識與常識,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保護自己。失敗是成功之母,受傷是安全之父。所以在我的設計當中有一點是給孩子們一點點的“小危險”,讓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判斷自己是不是適合玩這個。
當然在設計上也不能過度危險,比如我們會做一個看起來很高但實際能一步跨越的臺階,當孩子完成這一步時會獲得成功的喜悅,促使他更積極地面對挑戰。
幼兒園不等于游樂場
晶報:大部分幼兒園的主體一般是教室,但是在您的項目中,似乎廁所和廚房的空間格外大。
日比野拓:我們通常將廚房作為整個園所的中心,設置成玻璃窗,能夠開放地面向外部,也能夠讓外面的孩子聞到里面的飯菜香味。通過飲食教育,讓孩子了解食物的制作過程,培養他們吃飯的興趣,同時讓他們自己做飯、收拾等,培養獨立能力。
廁所也非常重要,普通設計是把剩下多余的空間拿來做廁所,所以廁所往往又黑又臭。我們小時候也有這種印象,覺得廁所很黑很可怕,不敢上廁所,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影響。所以我們設計廁所的時候盡量用落地窗,做得寬敞明亮,開窗只是朝著庭院內部,所以不用擔心隱私問題。
晶報:我們中國很多幼兒園會設計成五顏六色的游樂場,以此博得小朋友的喜愛。但在您設計的“幼兒之城”里,并沒有過多的色彩。
日比野拓:我認為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以大人的視角去設計。幼兒園里的主角是孩子,如果像游樂園那樣亮麗搶眼,反而會進入不到孩子的心里,我們希望當別人看到幼兒園的照片或者錄像時,最顯眼的一定是孩子,所以我們更傾向于選擇樸素的顏色。設計幼兒園并不是設計一個游樂場,幼兒園畢竟是一個教育場所,并不是讓孩子們玩得開心就好了,而是必須讓他學到東西。不要給他們答案,而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自己去尋找答案。
以孩子的經歷為孩子設計
晶報:聽說您的項目現在也進入中國,我看到有些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有的則是在貴州、四川的山區,請問地點不同在設計上也會有什么不同嗎?
日比野拓:我們在設計的時候會考慮當地的歷史條件和地理條件,比如大城市沒有那么多室外空間,或者室外環境不適合孩子活動的,我們會在室內做游泳池或者搭建一個綠色露臺等。而在四川山區的項目,我們為了不破壞附近的植被,就做了一個狹長的建筑,并且在房頂上也增加了植被。
晶報:您這些關于孩子的設計細節非常人性,是來自于自己親身體會嗎?
日比野拓:我的童年非常喜歡出去玩,我的家里也是游戲的天堂。對我想做的事,我的母親從來不說“不”。因此我覺得,對孩子的“想要去”,永遠不要答以“不可以”。正因為小時候有過這種充實、愉快的經歷,所以我現在作為建筑師為孩子們進行設計的時候,非常希望能讓設計為孩子們帶來快樂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