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迅 在科技日益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的當下,藝術家們做了什么呢?10月28日下午,“時間的狂喜:重塑認知的媒介”當代藝術展在何香凝美術館開展。該展由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胡斌和獨立策展人富源聯合策展,邀請了十一位(組)80后年輕藝術家參展,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回應了“時間、科技與藝術”之間復雜的關系。
觀眾在青年藝術家虞菁根據現場展覽進行及時收集的聲音長廊駐足,也是對科技夢境的一次反省
策展人胡斌向觀眾介紹展覽
展廳的入口處,時間的螺旋形象被打印在透明菲林片上
觀眾欣賞青年藝術家劉佳玉的作品《時間篝火》,該作品以影像、音頻和實物薄片相結,視覺想象式的呈現時間與空間的對話和沖撞
人們對于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不斷在發生變化,而新技術加速了人們時空觀的改造,感知越來越受控與這個技術環境。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胡斌發現,當下涌現出來的一些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將日常的電腦網絡的消遣與工作變成了藝術實踐,現實與虛擬,私人空間與與公共空間之間的界限也被打破。